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升华——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106823
  • 作      者:
    吴怀祺,王记录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契合党中央、习总书记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中华民族精神传承,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题

    紧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者任主编,青年学者担纲编写,兼具了学术性与可读性

展开
作者简介

    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辛亥革命后的中西文化论战》、《晚清国粹派与社会学》、《晚清国粹派的文化观》、《论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等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著作有《中国传统文化漫谈》、《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在欧化与国粹之间》、《中国文化通史》(10卷本)等。

    吴怀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特别是在中国史学思想史的研究领域内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北有广漠,南有横断山脉。四周的自然屏障,使中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理单元。同时,我国地形,西高东低,背对欧亚大陆腹地,面朝辽阔的太平洋。由于受到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境内东部湿润多雨,西部干旱,北部严寒,南部炎热。这形成了完整而复杂的内部结构。此种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的缘起,影响至深:一是在远古条件下,它决定了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起源的独创性;二是地形多样,气候不同,又为多种经济和多民族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进而酿就了中国史前文化多元性统一发展的态势。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自然地就发展为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众多民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文化与政治格局。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华民族精神通俗读本系列”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发生发展史,以通俗读本的形式来呈现,也是本书的一大创新。这除了本书的文字简洁流畅、图文并茂外,还可指出两点:一是全书共计51万字,分5册分述中华民族精神五大时期的发展,并以总论及各时期的专题建构全书,体例分合有致,简明合理;二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总论”要言不烦,以很短的篇幅,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内涵和阶段性的发展及特点,勾勒的十分鲜明,自成一家之言,就反映了这一点。本书主要出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一批老中青学者之手,学者乐于书写通俗读本,这本身也是一件可喜的现象,值得提倡。 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宣传和宏扬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广大青少年,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特予郑重推荐。

                                                        ——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著名教授)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中华民族精神通俗读本系列》,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重点资助项目,全套书共五册,以通俗而又提纲挈领的笔法,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的基本脉络,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和社会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践行,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并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自信作为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支撑。我深信,《中华民族精神通俗读本系列》的出版,定会为这方面提供很好的精神食粮和厚重历史文化滋养。

                                                          ——李捷(《求是》杂志社社长、研究员)

展开
精彩书摘
  《升华: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北宋《春秋》学在学术思想上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它所以受到北宋统治者的青睐,在于它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突出了尊王大一统的观念。孙复在《(春秋)尊王发微》一文中集中阐述尊王是《春秋》大义。孙复认为孔子作《春秋》是要突出王者至尊的要义,感伤周道灭绝,反对诸侯的“专执”和大夫的“专杀”。这些思想通过书法上的损益、褒贬体现出来。
  欧阳修写史,最突出的一点是尊王的观念,且主要体现在他对“正统”的见解上。在欧阳修以前有各种正统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以三统五运作为理论基础来说明历史上的承续变化的正统观。与之相比,欧阳修的正统论则把尊王大一统的观念作为“正统”的内涵。欧阳修认为,所谓“正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从这样的角度审视中国历史,称得上是正统王朝的有三类,第一类是“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尧、舜、夏、商、周、秦、汉、唐属此类。第二类是“虽不得其正,卒能合天下于一”,晋、隋属此类。第三类是“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东周属此类。欧阳修区分了正统的三种类型,提出了从道德、功业两个方面评价王朝地位,比此前以五德终始说解释正统的思想是一个巨大进步。
  作为理学家的朱熹也特别强调“正统”。他批评《资治通鉴》有两大缺陷:一是许多材料的编写不合正名分、守纲常的要求,不能把“理”贯穿于史书全过程中;二是在编排形式上,眉目不清,难以检寻。前者又是主要的缺陷。李方子把《资治通鉴》中不尽合义理处,依朱熹的看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涉及正统的看法,这就是司马光写史“帝曹魏而寇蜀汉,帝朱梁而寇河东”,不合正统观念。二是《资治通鉴》的书法不合《春秋》惩劝之法。为此,朱熹作《资治通鉴纲目》,纠正司马光的正统观。
  朱熹对正统问题作了系统的说明,他认为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有两种情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多民族统一的新发展

第二章  民族起源的认同观念

第三章  正统观的变化

第四章  理学产生与思维的更新

第五章  创新与兼容的追求

第六章  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经世观念

第七章  太极的和谐思维

第八章  振兴社稷的追求与王霸义利之辩

第九章  民本思想的突显

第十章  “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第十一章  “质测之学”中的科学精神

第十二章  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

第十三章  “明道救世”思想的新内容

第十四章  “气节”“忠孝”与担当道义

第十五章  批判专制独裁的启蒙意识

第十六章  义利观的转变

第十七章  正统观念的转变与影响

第十八章  中外一家民族观的宣扬

第十九章  破邪求实

第二十章  实践精神与明清科技文化

第二十一章  “西学中源”思想的利弊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