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论与实践前沿丛书 设计学研究:20位教授论设计》:
在当今世界上,这已是社会性的分工,并且是两种职业。换句话说,设计艺术并非是绝对独立的艺术,很多设计对生产具有依附性。过去称图案学和工艺美术为“羁绊艺术”,就像缰绳,不能信马由缰,更不能野马无缰。设计艺术是不能随心所欲的,虽有风格之分,但也不能强调个人的“表现自我”和“肯定自我”之类。要知道,他所设计的“作品”即是未来的“产品”和“商品”,不但要适应各种需要,还要满足于各种人的喜爱和需求。民间谚语中有所谓“麻油拌白菜,各人心里爱”和“百货中百客”的话,虽俗却很准确,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试想,你的一件作品,不论是做的什么,当它投人生产、变成“产品”和“商品”的时候,其主要对象是谁呢?青年人、老年人、儿童、妇女、知识分子、农民、各种不同的职业者等,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怎么会一致呢?还有“出口”和“外销”,这些词太笼统了,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国家,“出”到哪里、“销”到何方,都应该具体研究。如果对象不明,只按照个人的意趣进行设计,怎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呢?
不仅在艺术上对设计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更重要的还要看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中国现代型的设计艺术已经走了一个多世纪的路程,经历了“图案学-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三个阶段,它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体现了客观条件具备的程度,即工业化的程度。回顾以往,前两个阶段的进展非常缓慢,一些有志于此者无法施展其本领,其原因是手工业生产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强调将设计与制造分开。为什么在第三个阶段又得到急速发展呢?仍然在于生产,是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设计与之适应。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现在是两个巴掌互动,岂不是掌声四起吗?
任何事情,其实践只是一种活动,长期的实践会总结出经验,也只能说是对实践的理性归纳,它具有理论的性质,还不能说成为系统的理论。“实践出理论”的话是对的,只是就其性质和关系而言,实践不可能自然地变成理论,就像铁矿石不会自然变成钢铁一样。“设计艺术学”的建立,既参照了西方“DESIGN”的体系,又概括了我国的历史经验。在学科的建设上,相互之间只能对应,难于等同。有人用“接轨”的提法,是不恰当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