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仁学论纲》:
天给人以德,人以德配天,二者礼尚往来、交相辉映,不亦乐乎!儒学还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本身是澄明的、真诚的,人不如此无损于天;如果人想成为澄明、真诚的人,就应该思诚,就应该向天靠拢。人应该思诚,人也完全可以思诚,人在思诚就是在确证天。
这种对天的确证,落实到人之态度、人之言行,就是“斯文在兹”“舍我其谁”。“斯文在兹”说明天道(斯文)不是断了、没了,而是就在这里、就在当下。“舍我其谁”,说明我不是旁顾、不是迟疑,而是身任、而是立即,而且是欣喜、是踊跃。质言之,“斯文在兹”说明天德已在我这里,“舍我其谁”说明我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此,形上与形下、天与人已经弥合无间、无须怀疑,也无须多言了。
这种对天的确证是直接取法,不假条件,落实到人,就是孔孟讲的“先知先觉”的人,就是“无所待而起”的豪杰之士。“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一般人或许被动、消极、依赖,但先知、豪杰之士自觉、主动、积极。先知、豪杰之士也就是自觉、主动、积极向天靠拢的人。这种人虽然先知先觉,但并不局限于自我,而是还要觉后觉,还要以其良好的道德去引导社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