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孔孟仁学论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38423
  • 作      者:
    万光军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万光军,男,1973年生,山东新泰人。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后,哲学研究所所长,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4—200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杨国荣教授;2009—2012年于山东大学哲社学院做博士后,导师为颜炳罡教授。2013—2014年访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导师为万俊人教授。
  已在《孔子研究》《孔孟学报》《国学研究》《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海内外刊物发表文章60篇,出版专著《孟子仁义思想研究》《德才兼备通论》两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仁学角度对孔子、孟子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大体包括“仁之形上考察”“何为仁”“仁何为”“仁之全德与展开”四个方面,展示了孔子、孟子思想的相同与差异、形上与形下、内涵与外延、理论与现实、传统与现在等诸多维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孔子、孟子自觉建构儒学、尤其是形上体系的诸多努力与重要建树,为进一步了解儒学、理解儒学、推进儒学提供了一种可能。
展开
精彩书摘
  《孔孟仁学论纲》:
  天给人以德,人以德配天,二者礼尚往来、交相辉映,不亦乐乎!儒学还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本身是澄明的、真诚的,人不如此无损于天;如果人想成为澄明、真诚的人,就应该思诚,就应该向天靠拢。人应该思诚,人也完全可以思诚,人在思诚就是在确证天。
  这种对天的确证,落实到人之态度、人之言行,就是“斯文在兹”“舍我其谁”。“斯文在兹”说明天道(斯文)不是断了、没了,而是就在这里、就在当下。“舍我其谁”,说明我不是旁顾、不是迟疑,而是身任、而是立即,而且是欣喜、是踊跃。质言之,“斯文在兹”说明天德已在我这里,“舍我其谁”说明我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此,形上与形下、天与人已经弥合无间、无须怀疑,也无须多言了。
  这种对天的确证是直接取法,不假条件,落实到人,就是孔孟讲的“先知先觉”的人,就是“无所待而起”的豪杰之士。“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一般人或许被动、消极、依赖,但先知、豪杰之士自觉、主动、积极。先知、豪杰之士也就是自觉、主动、积极向天靠拢的人。这种人虽然先知先觉,但并不局限于自我,而是还要觉后觉,还要以其良好的道德去引导社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仁之形上考察
第一节 仁学研究之回顾
第二节 仁之形上考察 29
第三节 仁之有与无、有形与无形、人之仁与天之仁 35
第四节 天与命、性与命的区分 44
第五节 “仁,天之尊爵”与内在超越 60
第六节 “天生德”与“天将降大任” 65
第七节 “斯文在兹”与“舍我其谁” 68
第八节 从“我有天志”到“万物皆备于我” 72
第二章 何为仁 83
第一节 自觉自信的仁爱宣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与
“仁者爱人” 83
第二节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之确立:“鸟兽不可与同群”与
“人异禽兽” 95
第三节 对血缘、地域的超越:“四海之内皆兄弟”与仁义内在 00
第四节 对自我的超越:“修己以敬”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07
第五节 对感性、身体的超越:孔颜乐处与“先立乎其大” 11
第六节 对功利的超越:“君子喻于义”与“何必曰利” 21
第七节 对环境的超越:“何陋之有”与“忧患生” 27
第三章 仁何为                                 38
第一节 为仁的方向:“为仁由己”与“求在我” 38
第二节 为仁的动力:“内自省”与“集夜气” 41
第三节 仁者的视野:“博施济众”与“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64
第四节 仁之方:“以直报怨”与“躬自厚薄责人” 69
第五节 仁者的坚持:“恒其德”与“不可自暴自弃” 74
第六节 仁者的证成:“从心所欲不逾矩”与
“浩然正气大丈夫”                 81
第七节 仁者的状态:“仁者不忧”与“仁者无敌” 84
第八节 乐的人生境界:“仁者乐”与“众乐乐” 86
第四章 仁之全德与展开 91
第一节 仁与礼:孔子的道德与政治 91
第二节 仁与政:孟子的道德政治化 94
第三节 仁与智:孔子的理想人格 97
第四节 仁与义:孟子的理想人格 231
第五节 仁与勇:仁者必有勇与三种勇、文王武王之勇 235
第六节 仁与孝:孔孟理解的现实家庭 241
第七节 立足现实有所超越的孔孟仁学 252
小结 大其心而观之 273
后记              27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