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从原创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发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探索:basic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1100111
  • 作      者:
    余金成著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从规律意义上判断社会主义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自落后国家,并采用市场方式进行建设,如何从社会发展规律层面予以认识,构成其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区别为方法理论、逻辑原理、策略原则三个层次,提出: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所形成的对策略原则的系列调整,在一定意义上要求对逻辑原理的若干结论作出修正,后者仍然包含在方法理论所主张的思想原则之中。完成这一理论工程,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又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形成。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从原创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发展》:
  这使它成为人类迄今所仅见的激励劳动的最有效的经济形式。当代资本主义利用它不断增加着财富总量,并建立了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大大缓解了由于分配差距过大而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在于,资本主义是通过渐进方式才做到了这一点的,其间许多代人都因严重两极分化而付出了沉重代价。
  社会主义对市场体制的运用可以在两个领域与资本主义不同:一是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主义对广大工人农民明确承诺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必然将有更为主动的态度,也必然将有更为完善的效果。二是劳动能力生产领域。社会主义需要承认市场竞争所带来的优胜劣汰的后果,但同时可以加大促劣变优的力度,即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越来越公平、越来越廉价的教育。
  社会主义在借助市场体制实现自身目标时,并不需要挤掉后者发挥作用的空间。换言之,社会主义不必形成某种二元经济运行体制。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内在地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环节。社会主义政治权力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原则上将是在这个环节中进行的。
  三
  如前所述,中国向市场体制转变与反思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直接关系。而所谓毛泽东“左”的路线,在一定意义上是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词句包裹的中华德治文化的实践:阶级斗争本身所试图达到的目标,就是落实那种精神激励的管理模式,这与中华文化的伦理化政治原则是一致的;而阶级斗争所指向的限制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法权,与中华文化“不患寡患不均”的政治追求原则上是一致的。
  ……
展开
目录
引言 过早宣布取代资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论 时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第一章 人类科技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第一节 蒸汽机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 电力技术革命与落后民族社会主义模式
第三节 新型科技革命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
第二章 中国改革的历史使命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改革背景与人类现代科技革命出现
第二节 中国改革路径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演变
第三节 中国改革前景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实现

上篇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实践要求
第三章 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对市场体制的选择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节 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与按劳分配理论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坚持改革方向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对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和谐社会目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对原生态市场经济改造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的转变
第一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第三节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中篇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组成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 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的层次内容
第一节 逻辑原理
第二节 策略原则
第三节 方法理论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
第一节 实践本质
第二节 实践结构
第三节 实践形态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无产阶级立场
第二节 唯物主义观点
第三节 辩证思维方法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第一节 两种动力模式
第二节 两种发展形态
第三节 两种价值判断

下篇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形态
第十二章 现代马克思主义与方法新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生态环境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首要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原则
第十三章 现代马克思主义与人性新论
第一节 人性范畴的本性、特性和本质
第二节 人性结构中的智力性与社会性
第三节 人性展开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十四章 现代马克思主义与劳动新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对劳动的解读
第二节 人类劳动本质上的智力性质
第三节 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
第十五章 现代马克思主义与历史新论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规律论思想
第二节 历史是人类优化自身生命状态的过程
第三节 现代唯物史观理论的三个逻辑环节
第十六章 现代马克思主义与理想新论
第一节 社会科学与人类追求和谐社会
第二节 和谐社会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第三节 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书主要阶段性成果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