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小徒弟问我,为什么总喜欢画荷叶与荷花?我回答他,也许是平生爱荷吧,一片荷叶一根梗,一朵荷花一根梗,更像是内心的一种坚定、一种朴素和一种欣慰,还有一种对荷花的景仰,不去分别那些扎根的地方,活出自己对世界最美好的理解。
一个人面对这纷扰的世界,是一种对外的凝视,也是一种对内的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外是一种包容,对内是一种提高。也可以这么理解,对外是一种生命的豁达,对内是一种生命的从容。所有经过的故事,都值得我们重新去思考,不是思考哪里不够完美,而是思考自己的内心不应该留下阴影。
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存在,相伴这人海茫茫,身边还有这生活百态,能够支撑生活的不是经验,而是对生命的信念。一份坦率的真诚,不是去掩盖生活的伤痛,而是不在伤痛中徘徊、流浪、惆怅、分别。生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与其活成一场在寂寥中的生命独白,不如活出生命的平静、喜悦、广阔和分享;与其有时间闲愁,不如用来慈悲。
生命不是在时光中叹息,而是能够学会理解与适应,从浮躁到平淡的转换。每个人都会经历一场历练,去经历那些坎坷与伤痛,鼓励自己的生命应该去坚持什么、信仰什么,把心态放在一个什么合适的位置,而不是徘徊在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自我纠缠中。生命的向前,本来就是一种困惑中的突破,它需要一种重新开创的活泼力量。
生命注定要经历那些徘徊,也注定要去突破那些徘徊,去思考,去领悟,遭遇那些哀愁与感伤,链接那些希望与温暖,在那些生命的震撼与风雨里,寻觅生命应该具备的状态,化解主观对生活造成的壁垒,解读生命在悲欢流转中应该释放的积极与珍惜。眼前的世界究竟和自己什么关系?理解与对话,运用与善待。
每一个存在的生命个体,所有的喜悦和感伤,也都是生命的画面、片段和风景。那些生命的负重向前,不是把生命活成一种悲情的孤独,而是在生命的过程中,去思考生命应该具有的存在状态和体验,内心世界留出足够的空旷,万物静观皆自然,去欣赏、去圆融、去感知。
没有谁游离于生活之外,生活的自然就是聚散变化,没有什么固定的从容与自在,它需要人生用一份豁达的心境去看待这风霜转换、无常与深沉。对生命的感知不是一种痴迷与幽怨,而更应该是一种自然与直白,别把生活思考得那么复杂,生命的本来状态,就是一种正面的朴素,能坚强一点,就少掉泪珠子。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需要回到生活本身,接受新的改变,更要学会重新开始,调整自己心态适应的程度,拓展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而不是固守自己的那些执著。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所以需要去体悟和化解内心世界的落寞,规范那些内在的感伤,活出对生命的反思与反省。
一个人的生命思考,在于拓展一种境界,与生活温暖地链接,形成一种积极的力量,让生命更有意境,或者能够理解为一种厚重的风格,对生命形成一种光明的影响。生活从来也不排除感伤,每个人的一生,都将会面对自己的回忆,诚实而客观。
没有哪个生命是遗世而独立的,每个人都需要更加清醒地消除自我内心看待世界的障碍。每个人与生活也都是一种共存关系,可以朴素而有趣,但不是一种纠缠不清,理解生命存在的状况,了解生命应该具备的认知宽阔的力量,与其叹息天凉好个秋,莫不如去学会笑语盈盈。
人生怎么样,向前怎么活,每个人都在历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并不是在堆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去活成人生的那种小家子气。生命的所有故事,都是生活背景的一种铺陈,决定一个人生命内涵的重点,还在于他面对世界的发心。佛门有个词叫作“心不随境转”,用最好的心态活成自己生命最美好的形式,而不是让内心流浪于各种矛盾之中。正是了解了生命的无常,所以才更应该原谅,不是用生命的执著去解释生活,而是让生活充满喜悦、洒脱、充实、从容。
生活的课程中,有一门最辛苦的功课,就是自我与大众的融合,学会认同,学会分享,学会让生命本身去体验生命的豁达与意境,让它成为对自己生命的鼓励与呈现。深刻思考那些烦恼的来路,不过是拘泥于自我的固执,日益沉迷,并且扩大与渲染,徒增烦恼而已。
每一个生命,都注定要经历风雨,学会宽恕,学会忘记,学会容忍那些嘲弄与调侃,善意地理解自己的紧张与忐忑。每个人对生命的领悟,也都是一个反复创新、不断更新的过程,无数的片段,链接成生命客观、活泼的心态,活出一种开阔的心胸,也就活成了一种生命的自在。
生命在于突破自我的困惑,扩大内心的容量,成为这世界最好的经过,生命也是一场从认清小我而后达到廓然无我的生命感知。心若能容,即能与这世间万物相融,自我与世界,相融相即,正如佛门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逢山过山,遇水寻桥
有句话这么说:浮云尤重,风须给力;悲欢人生,信念用力。
这一趟人生,山一程,水一程,看山看水,是欣赏也是路过,学着平静地接受和善待所有的相逢重逢。经历的故事诉说着无常,悲欢的体验提醒心的修行,无论如何都是山水一过客,何苦想太多、纠缠不清,不过是些累赘的矫情。活一回生命的本来面目,逢山过山,遇水寻桥,如此这般。
这个世界纷纭叵测,每一个走过岁月的生命都曾在风雨中孤单。不是生活要成心压弯谁的腰,是我们把命运假想得太过艰难,最美的风光也许就在心头那一转念间。放松生活,让简单的事情回归本来的简单,真的不需要想太多,越简单越轻松,生活是历练,不是负担。
烦恼是什么?心地狭窄,想得太多,不能包容,斤斤计较,用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活一场心地的复杂。其实,睁开眼看这个世界,阳光、精彩、活泼、丰饶。生活是什么?坚持向前走,快乐每一天,就这么简单。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一方心田,是长满困惑、焦虑和烦恼,还是播撒愉快、积极和乐观?这需要慎重而勤谨地去拣选,不要把过多的是非对错、恩怨得失压在心里,堆积在经过的日子里,生命是那样短而又短的昙花绽放,从来就没有幻想的昨日重现。如果真心尊重生活,那就坚定一个信念:不去思虑太多,让走过的时光里满满地都是温暖与友好、理解与包容。
生活是一场朴素的存在,不是患得患失的掂量。藏着一颗小心眼,看着别人的脸色,揣摩别人的心思,想着这样那样的可能,把一条平坦的路走成了高一脚低一脚的坎坷难行,把好端端的生活兑换成折磨与伤痛……这种心地狭隘与妄念丛生,生活中恰恰需要自我突破,用一颗清静温和的心来看这个世界,何处寻心平?不忧不惧中。
在平凡的日子里经过,需要一种简约处世的观念,而不是让思考变成生活的另一种负担。活着本没有那么多的苦与累,是太多的顾虑与取舍,把日子活成猫扯线团,越纠缠,离真实越远。生命是一种当下的承担,别想那么多,只管动手做。
这一趟人间行走,彷徨过,迷茫过,希望过,收获过,当一切成为过往,会明了每一天都是唯一,每一次醒来都是新生,所有不能幸福的理由都是自己的固执遮掩了心的真实。一年年活来,渐渐愿意听从生活的忠告:让心安住,简单,平静,快乐,随缘。
不再去想那么多,只管向着生命的光明活去。
看透不说破,日子有得过
在《红楼梦》里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稀奇,世事洞明是一种人生的经验,人情练达又是人生的体验。但要理解这两句话,运用好了,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是一个老于世故、阅历丰富的人,又可以是一个圆滑、狡猾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幸福吗?人生快乐吗?人生轻松吗?
显然不是。人世间有些事情,你努力地看清,其实是一种失误,看不清倒是一种轻松。有些人说了,我眼里不揉沙子,那么你可以再理解一句,你除了不揉沙子,沙子以外的东西一样不能揉。有人说我看不惯,那你看不惯的事世上太多了。有人说我想不通,那么你到底想得通什么?看得清是一场困惑、纠缠、烦恼,看不清是一种人生的艺术、智慧、收获。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烟雨迷离,你看不惯的,它未必是错误,你看不惯的,它未必就不是真相。你看得清的,它未必就是真理,你看得清的,它未必就按照你的思路向前发展,这个世界不可能按照某个人的意志和思想去进行。
有人说我看得清,看得清是一场糊涂。看不清,才是一场真正的洒脱。有人说我要活明白,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活得明白?又有几个人说得清楚?有句话是错上加错,“自古成败论英雄”,成功的是英雄,失败的也是英雄,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见证者,每个人都没白活。有人说别人活得伟大、精彩,我们活得简单、碌碌无为。你可以想一下,简简单单,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洒脱。
若以成败论英雄,你可以翻开《三国演义》。江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得而又失,失而复得。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做客,他问刘备,请你告诉我,普天之下能比你我二人更适合称英雄的还有么?刘备很聪明,他知道若自己也称英雄,那么危险将至。于是就回答曹操,普天之下唯孟德英雄也!曹操问他,看你雄心壮志,看你气宇轩昂,你有一天也有可能逐鹿中原,你有一天也有可能成为一方霸主。刘备吓得立刻跪下,他告诉曹操,您是英雄,我就是狗熊,我不行,我一定以你马首是瞻,绝不僭越一步,你夺你的江山,我就种我的菜。曹操心软了,相信了刘备。曹操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已经把刘备骗过江去,又放过了刘备。刘备回去,种了二亩菜园,天天挑粪种菜,骗过了曹操。他也诚如曹操所言,三分天下,与曹操分庭抗礼,让曹操到死也没收复蜀地。
看得清你也不要说清,天下事,人间事,不妨让它一切随缘,云来云去,雾来雾去,让一切当一场云烟,有来处,有去处,不要当命运的奴隶。看得清,看不清,我们活得清;看得清,说不清,我们让心包容世界,包容烦恼,把看得清、看不清的都在心底积淀。有句俗话说得好,看破不说破,日子还有得过。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无我观是佛教不共外道的根本特征,也是佛教思想中趣向究竟解脱的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无我的法义是无上甚深的微妙之法,也是难为人明了的。当我们专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达到一种废寝忘食的地步,似乎忘记自己是谁,只是一味地沉浸在事情中,我们可能就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可是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上,我们又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轻松,少一些烦恼,多一份宁静与舒心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忘我的心。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要想活得洒脱自然,则应该内心坚持自己的秉性不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也不与大自然的法则相对抗,应保持一种通达和顺应的态度。这其实就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把自己完全放在这个世界上,依着自己的秉性去生活,无所顾忌,简单的生活简单过。面对外在世界的纷纷扰扰,用一颗平静安定的心去对待,似乎这个世界就在自己心理的掌控之下,自己又何必在乎那么多呢?还需要为了名利钱财去争夺吗?
古人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人生的三种境界。其实,用它们来形容要达到忘我的三种境界也未尝不可。独上高楼,保持秉性,不同流合污,为此变得消瘦憔悴也不后悔。当众人都仰慕他的超凡脱俗时,他又悄然隐去,这是何等的洒脱和倜傥,似乎生活就是这样随意自如,自己完全可以放空一切,忘情、忘我地生活在其中。
拥有一颗忘我的心,就可以把我们心中很多杂念逐渐排除,让我们心里那个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方面,小心谨慎,“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整个的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而我们最后会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生命境界。
正因为泥泞,才留下脚印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如果只看它的表面或者一面,你的认识会陷入一种极端错误的境地,而如果你能从它的表面,再看到它表面以外,你就会很清醒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处理问题也就会得心应手,少了很多盲目。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老僧叫自己的小徒弟去化缘,每次都让他走崎岖不平的泥泞小路,不让他走平坦的大道。小和尚很不解,便怒气冲冲地去找老和尚说理,老和尚指着那条充满泥泞的小路说:“在那条路上,你能找到属于你的脚印,而在大道上你能找到吗?”是啊,正因为泥泞,才留下脚印;也正是因为挫折,人生才能留下美丽。老和尚就是要让小徒弟明白这个道理。
人生就是这样,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平安顺利,谁也不想遇到什么大风大雨,谁也不愿意经受挫折和痛苦,几乎每个人又都希望自己一生光彩照人,能有所成就。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家长尤为突出,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宠爱有加,娇生惯养,一方面,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一生顺利平安,能够出人头地;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少病少灾,免受辛苦,更不能经受什么挫折和磨难。可是,天底下哪有那么多的好事,天上又怎会掉下馅饼正好砸在你的头上?
俗话讲,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经历一次次的打磨,钻石怎能发出夺目的光彩?不经历一次次的翻炒、揉搓,茶叶如何能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不经历北风的肆虐,幼苗又怎能长成参天大树?人生若不经历挫折和磨难,不经历风风雨雨的洗礼,也就无法成就辉煌的人生。
生活中,当我们在看他人,和他人在看我们的时候,记住的总是光鲜美丽的一面,却不想在光鲜背后人们所经历的艰辛。当我们还是一个天真的少年、祖国花朵的时候,人们告诉我们,前程一片光明,只要有梦想,就一定有辉煌。没人跟我们说,人生究竟要经历多少坎坷才能峰回路转,不知道跌倒多少次,才能成就我们坚实的步伐。在我们经过的路上,不是每天都有阳光灿烂,也不是每一次跌倒都有温暖的手相扶。不是每一次哭泣,都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生活原本如此,经历了痛苦和磨难,成就了我们的忍耐和坚强,经历了黑暗之夜的煎熬,才能更加珍惜明天的阳光。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真。不要把生活想象得那么美好,现实与理想往往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把生活想象得那么糟糕,这就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因为生活里那些人所知道的事实,是美丽的空中楼阁,那些人所不知的事实,才是我们粗茶淡饭的平常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