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组织设计:寻找实现组织价值的规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528043
  • 作      者:
    李书玲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寻找规律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找到确定的结论,而是为了掌握变化的原理。

  阐述整个组织建设过程的运行原理与核心命题,总结关于组织设计的系统框架和内在规律。
  通过对组织管理学学科定位和研究方法的回顾、对组织定义的延伸思考,试图进一步探讨关于组织运转的真相,为组织管理学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方向上的建议。

展开
作者简介

  李书玲,和君集团合伙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2000年开始从事管理咨询一线工作,能力领域侧重组织设计、管理变革、人力资源管理。

  和君集团简介

  一体两翼的格局:以咨询业务为主体、以资本业务和商学业务为两翼,为客户提供“咨询+资本+人才”的综合服务。

  和君咨询:为企业、政府及各类组织提供有实效性的思想、知识和方案,持续经营十几年,累计服务客户数千家,在数十个行业里积累有丰富的案例和经验。

  和君资本:以VC、PE和PIPE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和资本运作的系统解决方案,为高净值人士或机构提供财富管理服务。

  和君商学:新三板挂牌公司(股票代码831930),以O2O的方式提供产业、管理和金融等方面的培训。属下控股经营创业板上市公司汇冠股份(SZ300282),“和君商学+汇冠股份”形成“斯坦福+硅谷创新”的模式。

展开
内容介绍
  寻找规律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找到确定的结论,而是为了掌握变化的原理。
  阐述整个组织建设过程的运行原理与核心命题,总结关于组织设计的系统框架和内在规律。
  通过对组织管理学学科定位和研究方法的回顾、对组织定义的延伸思考,试图进一步探讨关于组织运转的真相,为组织管理学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方向上的建议。
展开
精彩书评
  我常常觉得,书玲是一位非常难得的管理学研究者,她的难得之处在于能够在理论世界与实践世界之间,实现一种理性往来。严谨的学术训练使她的思考有相当的抽象度,而长期扎根企业一线,从事管理咨询,又令她的文字和表达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实操感。
  在这本书中,书玲想完成一组高难度的动作:以系统观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复杂的、各要素间动态关联、相互纠葛的组织实相和组织过程。这种思路与众不同。在组织设计这一问题上,当多数学者都热衷于探讨某个局部的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时,组织的整体感便消失了。就像无数个细胞为何能构成一个生命?
  书玲说,她喜欢人类学的研究方式,她愿意跟企业家和管理者朝夕相处,帮他们解决问题,然后再回到书斋,把她感悟到的道理一字一句地写出来。我只想说,这样的研究越多越好,我为有这样的同事而感到骄傲--她是一个对管理学知识感兴趣的咨询师。
  ——和君管理研究院院长丛龙峰
展开
精彩书摘
  《组织设计:寻找实现组织价值的规律》:
  在工业化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基于新的生存方式完成组合,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的主流,替代了农业社会中的家庭和氏族。人在组织中度过的时间、与组织中他人相处的时间甚至远远超过了其他许多大家庭中的成员。
  那么究竟什么是组织?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人们寻求合作的一个自然的结果。人们为了突破个人在‘资源和能力’上的限制,追求更好或更高的目标,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合作的途径,建立协同关系。当这种协同关系有了“共同的目标”和“社会性协调规则”时,协同关系就逐渐稳定下来,转变为稳定的协同体系,这就是‘正式组织’。”根据组织的产生背景和定义,组织存在的条件主要包括:第一,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第二,组织基于共同目标而存在;第三,组织中的个体有贡献的意愿;第四,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同来实现目标,协同和信息沟通主要依靠“社会性规范”。
  所谓共同的目标是组织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活动。组织在遵循供求关系、符合或引领商业文明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通过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而获得回报。组织的存在首先是组织与社会之间持续互动、良性循环的系统。与此同时,组织的存在必须基于个体贡献的意愿,意愿一方面取决于个体之间共同的目标偏好和追求,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获得的回报和满足。只有当个人所得到的满足超出个人所做出的牺牲和投入时,意愿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的存在也是组织与个体之间持续互动、良性循环的系统。
  组织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完成价值创造活动,除了个体的人以外,必然还会需要资金、技术、机器设备等一系列的资源要素。这些要素的组合基于一定业务逻辑的同时,主要以人为载体在组织中流动、变化,发挥作用。因此,组织可以理解为以人为主要载体的资源要素的组合系统,是组织目标实现与个体贡献反馈之间互动循环的价值创造系统。
  概括地讲,组织主要包含两个特征:第一,组织是包括人在内的要素组合系统,其他要素以人为载体,要素的组合体现了分工与协作的规律,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第二,组织与社会之间、组织与人之间、组织中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要素之间(主要体现为人与工作之间)除了基于一定目标的、完成客观的分工与组合之外,各自是动态变化的,相互之间存在着持续的互动与循环效应。比如,组织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会牵引更多社会资源的加入或协助,从而使得组织也获得更大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认识组织。客观上,组织是一个要素组合系统,基于共同的目标,要素之间以人为主要载体,按照一定逻辑完成分工、组合、协同、运转和发展的动态系统,我们称之为组织机体。“组织机体”的高效运转需要解决分工与协同的基本命题,从而追求组织中“单点的能力”和“组合的效率”。从客观上观察一个组织机体,通常会从业务与管理两个方面展开。业务与管理是构成组织的两个核心维度。业务的状况主要通过商业模式、规模、业务结构、潜力和发展空间等方面体现,而管理状况则主要反映在组织结构、功能和职责分工、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员工队伍、组织氛围等方面。当然,组织划分有不同的维度,无论划分的方式如何,相互之间分工与组合的特性是不变的。
  主观上,组织是一个能量场域,基于主体和要素的主观能动性或能量,由“组织与社会之间”“组织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工作之间”相互点燃和融合所形成的能量系统,我们称之为组织能体。
  “组织能体”强调把企业看作一个不可分割和加总的系统,追求要素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合二为一之后的系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能量场域的形成和大小取决于组织与人的目标追求和假设系统。
  图1-1描述了认识组织的基本思考框架。组织机体和组织能体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组织机体基于分工与协同的努力,会在不同程度上打通和促进组织内部的能量循环。组织的能量循环反过来影响组织机体的有效运转,并最终决定组织的发展空间。通常而言,组织机体是显性的,更符合人们对组织的常规认识,更容易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力。而组织能体则相对隐性,更加动态,不太容易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全方位的重视。
  组织机体的有效运转必须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
  简单地讲,商业逻辑强调企业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有限资源条件边界下的生存和发展的命题。这就意味着企业组织所拥有资源的规模和水平,由此所带来的成本和代价应该在企业因为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收益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构成企业的要素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而应该匹配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同时相互之间完成匹配。要素之间的匹配以及不同阶段要素之间的互动与循环关系,可以看作组织机体的空间特征。
  ……
展开
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关于组织的基本思考   / 001
第1章 组织的定义与认识   / 002
组织的定义、特征与运转逻辑   / 002
组织观察:要素多元化与动态互动   / 008
第2章 动力因素:走向哪里,为了什么   / 020
组织发展的驱动因素   / 020
个人与组织的相互牵引与相互成就   / 024
不要用目标偷换使命   / 027
价值观是什么   / 030
价值观与使命一定冲突吗   / 033
天赋、能力与努力:实现使命的基础   / 037
职业选择与劳动精神:事业是选的吗   / 039
使命和价值观会改变吗   / 041
第3章 组织建设的实施框架   / 045
组织建设的实施框架   / 045
框架的意义   / 048
第二部分
组织建设   / 053
第4章 组织诊断   / 054
组织管理问题的系统性   / 054
理清组织管理问题的核心原则   / 056
空间维度看组织:不平衡与不匹配所引发的矛盾   / 059
从时间维度看组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073
组织诊断:动态中的和谐   / 082
第5章 组织结构设计   / 085
结构的特征与意义   / 085
业务逻辑牵引管理关系   / 097
组织结构的维度构成   / 109
组织结构维度的变化规律   / 115
结构效率先于运营效率   / 12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124
业务链条放大驱动管理分层   / 126
结构从加法走向乘法的关键驱动力量:总部功能的价值   / 137
结构的不平衡、多样性与组织的未来   / 142
第6章 组织规则设计   / 147
责权利对等   / 148
规则体系精细化的分寸拿捏:分工与效率   / 152
纵向断裂的风险与管控   / 155
自组织与员工合伙制   / 159
管理需要回归到被管理者的原点   / 166
管人的人本基础   / 168
信息化的意义   / 171
第7章 组织运营   / 175
目标管理   / 178
意识管理与改革   / 183
目标分解与预算体系   / 189
绩效管理与激励   / 200
决策与管控:会议与分析系统   / 204
雷达、数据与信息系统   / 211
人才培养   / 214
精益改善   / 218
第三部分
组织探索的未来   / 223
第8章 何为有效的组织   / 224
理论为什么远离实践:组织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 225
时空观与控制论:什么是拥有持续能量的组织   / 231
地图、场域与系统论   / 240
直觉的力量与工匠精神   / 244
东方文明基础的学科未来:实修证悟   / 250
第9章 组织建设的未来   / 253
组织建设实施框架的修订   / 253
新框架的意义   / 258
参考文献   / 26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