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立文字:学诚法师谈禅与人生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44190
  • 作      者:
    学诚法师著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文字绝不是佛法。因为凡夫的执着,会毫无悬念地错把文字当成佛法。

  佛法不是知识,不是学问,不是空,不是有,不是非有非空,不是即有即空。当我们认为它是什么的时候,它就不是什么。佛法靠悟,不是靠文字。

展开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等职务。
  
  贤帆,法师,2012年2月在北京龙泉寺于上学下诚法师座下剃度。2012年11月于福建莆田广化寺受具足戒,师父学诚法师为得戒和尚。
  
  贤书,法师,2010年5月在北京龙泉寺于上学下诚法师座下剃度。2012年11月于福建莆田广化寺受具足戒,师父学诚法师为得戒和尚。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汉传佛教中的禅,对整个中国文化一直发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深远不仅仅在佛教修行领域,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生命观念、教育观念、文化观念中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禅,这种无比鲜活、生动、直指人心的符号,文字、思维。
  禅在举手投足间,在吃饭睡觉里,在劈柴担水中,既在文字里,也不在文字里,既是文字,也不是文字。
  不立文字,是不执取文字的意思,是让我们从自己的内心发掘本有的光明和智慧。《不立文字 学诚法师谈禅与人生智慧》汇集了学诚法师在一些公开场合关于禅的讲话以及日常对弟子耳提面命的教诲,帮助大家从文化、修行的不同角度来认识和了解禅,了解觉悟者的见地。有心人可以在不立文字的苦心教诲中,获得具体而珍贵的修行指导。

展开
精彩书摘

  《不立文字 学诚法师谈禅与人生智慧》:
  过去坐禅的人,说大疑大晤、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他很注重这种疑睛,“疑睛”也就是说对任何事情追根究底。为什么要追根究底?就是这些境界能够变成自己心里的东西。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祖师的语录,外在的一些境界,都跟自己有关——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要这么写? 禅宗所谈到的疑睛跟通常讲的怀疑,意义不一样。“疑睛”是他不理解,穷根究底、打破沙锅问到底。这种精神、这种发心,必须在有经验、有证悟的人的引导下才有可能,才能让我们对佛法的觉悟不偏离。如果我们刚开始对佛法的信心就不坚定,对佛法的基本观念就不理解,那我们的内心就是空荡荡的,不容易有修行体验。
  进一步说,如果我们没有经教理论,修行经验也缺乏,那就两头都会空。因为两头都会空,理论不懂,实践方面也没有做到,就会逐步对自己产生怀疑。
  本来开始是对佛法的一种疑情,最后就怀疑到自己:是不是在修行,修得对不对。然后陧慢自己就会觉得样样不如别人:越来越自卑,觉得自己很尽力很用功,但是效果不好,自怨自艾,埋怨自己,也埋怨别人。这些负面情绪一直蔓延,烦恼一直增加,乃至会变成一种麻木的状态——没有办法真正自我反省,内在的觉照能力没法培养。也就是问题超出了自己觉悟的能力,或者说可能有一点点觉悟的能力,但能力太弱,问题太大,化解不了。
  道理明白,但是觉照的力量不足以把问题观成是空的,这就把你困惑住了。这样的话你可能会想这些都是前世的业障、别人的业障,意味着这些是命运安排的,已经没办法了,自己投降。修行修不了,无能为力,都是这样子一层一层思维出来的。
  这种心态,实际是在潜意识里回避问题、逃避现实。首先你认为自己不会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别人的。但佛法告诉我们,这些问题是自己的,都是因为自己的烦恼造业而形成的。如果我们都在外在去寻找问题的原因,那怎么能够找到呢?肯定找不到。
  我们要回归自心,从内在寻找解决烦恼的办法,思考为什么会起烦恼,烦恼应该如何对治,烦恼有什么过患、什么特点,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内在的烦恼、问题、障碍,总希望靠别人来解决——靠老师来解决。靠同行善友来解决,乃至说靠一些专家学者来解决,能解决吗?不可能的事情。
  自己不解决,外在的人是束手无策的。只有自己希望解决这些烦恼,外在的同行善友才会给我们有效的帮助。如果我们自己内在没有自我反省、自我观照的能力,要解决问题是很难的。
  修行就是要面对烦恼、观照烦恼、解决烦恼,然后解脱。不这么做的话,就会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的问题、烦恼在加深,变得越来越难解决,烦恼越来越重,越来越复杂。这个烦恼也出来,那个烦恼也出来,乃至有永无止境的烦恼。然后慢慢地就会觉得,法师、老师、亲朋好友……所有的人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实际上解决烦恼、解决痛苦,是我们出家修行的课题。我们出家修行就是要解决自己的烦恼。
  有人说佛性的清静犹如虚空。
  这只是一种比喻,佛性的清净跟虚空不同。清净,应如一杯水,清澈透明;如天空一尘不染,没有障碍;如一面镜子,什么东西在它面前都如实显现。佛门的清静并非无为,而是无不为。
  在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法师们对佛教的弘扬非常积极,过去庙里年年、天天都有法师在讲经弘法。时代在变,弘法利生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现在大家比较忙,没那么多时间天天到庙里来听经,寺院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人了解佛法;通过博客,来调伏众生的烦恼。否则,佛法都关在庙里头,外面的人不知道。
  清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有所住、有所好、有所求,就有偏、有执,就不清净。你就会被这个东西捆绑住,不能解脱,也就会轮回、烦恼、痛苦。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微笑 渐悟 顿悟
第二章 禅的人生智慧
第三章 念佛还是参禅
第四章 佛法与人生
第五章 趣入菩提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