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制度的笼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56601
  • 作      者:
    徐贻军,何德平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谈古论今,娓娓道来,讲好制度故事;

  融汇中西、妙趣横生,阐述制度奥秘。

  制度就像不可或缺的空气,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滋养着人们的存在,维系着人们的生命,但又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已经习惯于它们的存在。制度就像无所不在的网络,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制度往大里说是治国安邦的纲领,往小里说是一言一行的行为准则。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社会、一个集体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制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习总书记提出从严治党,制度治党,“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在习总书记所提及的制度的背景下,进行了清晰的解读。《制度的笼子》是中央党校以及地方政府公务员学习制度论的优秀读本。

  《制度的笼子》这本书以故事讲道理,深入浅出。大众读者无阅读门槛,

  作者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感、使命感,以喜闻乐见的笔调,撰写了50多篇讲述制度故事的随笔。这些故事,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来源于历史,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认识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

  《中国历史的教训》作者习骅为本书做序言推荐,他说,“事实上,改革就是制度创新,“四个全面”呼唤制度创新,实现中国梦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可以说,中国社会进入了历史上最旺盛的制度创新的黄金时代。而这本《制度的笼子》恰好解决了什么是制度,制度有什么价值,什么是科学的制度等人们关心的大问题,可谓应运而生,生逢其时。”

展开
作者简介

  徐贻军,男,博士,担任过教师,从事过企业管理,现在党政机关工作。2000年出版《走进人大》(独著),2006年出版《房地产合同》(主编)。


  何德平,男,博士,现在党政机关工作。曾获法学学士(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清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中南大学)学位。


展开
内容介绍

  什么是制度,制度有什么价值,什么是科学的制度?《制度的笼子》是一本探讨制度理论、探索制度奥秘的书,是一本写给大众的关于制度的随笔文集。

  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习总书记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严治党、制度治党”,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位作者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感、使命感,以喜闻乐见的笔调,撰写了50多篇讲述制度的故事。这些故事,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来源于历史,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认识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让“制度里的公民”快乐地生活、开心地工作。

  制度就像不可或缺的空气,无论你是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还是自由创业,都需要按照相应的制度来思考和行动。在你处理人与人、人与团体、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制度的笼子》将赋予你制度的慧眼、赐予你制度的力量。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成就裴然,制度创新居功至伟;而“四个全面”战略实施更期待制度创新。《制度的笼子》将理论与故事熔于一炉,文字行云流水,相信读者一定开卷有益。

  ——王东京   中央党校副校长


  制度不仅是权力的笼子,保证其正确行使,不伤及民众;也是权力行使者贴身的“防弹衣”“,防止滥用伤了自己。《制度的笼子》一书以理性和事实,机智地阐明了权力行使与制约的原理。掩卷亦难平静。

  ——张卫平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


  这本《制度的笼子》恰好解决了什么是制度,制度有什么价值,什么是科学的制度等人们关心的大问题,可谓应运而生,生逢其时。

  ——习骅 《中国历史的教训》作者


  制度的意义,就在于为人类的行为设立了基本边界,在这个边界内人可以自主行事,超出则不在允许范围之内。所以,当缺少必要制度时,我们会发现越界之事时有发生,做成一样事情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不论这个成本是时间、精力或者财务上的,并最终导致系统的崩溃。向你推荐这本《制度的笼子》,了解关于制度的内容!

  ——吴晓波 《激荡三十年》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火炉法则

  “火炉法则”是指制度就像滚烫的火炉一样,本身并不会主动烫人,但只要有人触摸它就必会烫手,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敢违反制度了。

  一

  长征路上,两个红军战士在一起议论。

  “听说了吗,师部枪毙了一个人?”

  “知道,他违反了群众纪律,拿了藏族同胞的钱。”

  “你知道他是谁吗?”

  “就是咱们团的司号员贺敏仁呀。”

  “不错。你知道贺敏仁的姐姐是谁,姐夫又是谁吗?”

  “不知道。”

  “告诉你吧,他的姐姐是贺子珍,他的姐夫是毛泽东。”

  “啊?把毛泽东的小舅子枪毙了?!”

  ………

  1935 年4 月,红军长征经过藏区时,毛泽东妻子贺子珍的弟弟贺敏仁还是红小鬼,在某团当司号员。由于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和几个战士一起偷偷地进到一座喇嘛庙,想找点吃的。走到庙门前一看,没有人看护,大门上却贴着一张标语,上面写着8 个大字:“红军战士不准入内。”

  这是红军的纪律!要不要进去呢?他犹豫了。刚跨进去的一只脚又缩了回来。但转过来又想:我饿着肚子爬到山上,不进去看看太可惜了,况且周围又没有人,我偷偷进去,悄悄出来,神不知鬼不觉,怕什么呢?他壮了壮胆子,终于跨进了喇嘛庙。吃的没找到,倒发现了一些铜板。贺敏仁违反纪律,擅自拿了一些铜板塞进了衣袋里。

  事情暴露后,贺敏仁便成了严重违反纪律的典型,被处以极刑。消息传到了贺子珍耳中,她很震惊,又很伤心,偷偷地痛哭了一场。但她强抑住内心的悲痛,没有告诉毛泽东,怕毛泽东分心……直至到了延安,贺子珍才把小弟在长征途中被枪毙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毛泽东。

  毛泽东听完贺子珍的诉说,只说了一句话:“红军就应该有铁的纪律,我们应该用红军铁的纪律来要求自己的亲人!”红军坚持的、毛主席推崇的,就是执行制度的“火炉法则”。

  二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按照“火炉法则”从严治军,是红军各项制度得到铁的执行的保证,也是红军攻必克战必胜的保证。“火炉法则”,原本是指火炉烧得通红的,放在那里,本身并不会主动烫人,但只要有人触摸就必烫无疑。不仅人人平等—谁摸烫谁,而且立马就烫—没有下不为例。

  执行制度的“火炉法则”之所以如此有效,主要在于它的五个特性:

  一是鲜明的警示性。通红的火炉显得十分醒目耀眼,任何人都知道火炉的真实存在,并且清楚地知道触碰火炉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对制度执行而言,不仅要让人们知道制度的存在,更要知道违反制度将遭到相应的严厉惩罚,而且像触碰火炉会被烫伤一样,成为一条不证自明的常识。

  二是惩罚的及时性。从触碰火炉到被火炉烫伤,这当中没有时间差,而是一种即时的连锁反应。对制度执行而言,要求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予以及时的制止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惩治。

  三是惩罚的必然性。只要触碰火炉,就会被烫伤,这体现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必然性。对制度执行而言,只要违反制度,就必然要受到惩罚,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

  四是惩罚的平等性。不管人们的身份如何,只要触碰火炉,结果都是相同的—被烫伤。对制度执行而言,即执行的平等性。

  五是执行的自我性。触碰火炉就会被烫伤,是依靠火炉自我执行的。对制度执行而言,即实现制度的自我执行,降低执行成本,提高执行绩效。烈火至猛,人无蹈死。制度执行的火炉法则,实质是“迫使”人们不得不遵从制度,不敢不遵从制度,不能不遵从制度。

  远大空调有限公司从1988 年起步,仅20 多年时间,“远大”品牌就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知名品牌。远大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不仅信守以制度为行动指南的管理方针,而且坚持制度执行的“火炉法则”。“远大”有这么一条规定:随地丢一个烟蒂罚款100 元,如果在几个人待过的地方发现一个烟蒂,那么这几个人必须确定是谁丢的,否则,每个人处罚100 元。但“远大”至今无处罚记录,不是执法不严,而是无人丢烟蒂。

  制度执行的实质内容之一,就是确保违反规则与律令会付出代价,受到相应的惩罚。很多有过国外游历体验的人对发达国家的道路文明赞不绝口,认为他们较高的国民素质是决定因素,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实际上,严厉惩戒的威慑力,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行人在新加坡闯红灯被处以高额罚款,超过三次甚至要坐牢;在欧美一些国家乘坐地铁与火车并不查票,但一旦被查出逃票,会在信用档案中留下犯罪记录,对以后的升学、就业、申请银行贷款都会产生严重影响。有的地方和单位制度不可谓不多,要求不可谓不严,很多还是三令五申,但却成了“橡皮泥”、“稻草人”、“纸老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行制度不能坚持“火炉法则”。特别是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责任追究不到位,惩戒力度不够。

  陈毅元帅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执行制度坚持“火炉法则”,不仅让人不敢违反制度,主动敬畏制度、遵守制度,而且让违反的人得到惩罚,形成震慑力,倒逼人们服从制度。

  如果不严格执行制度纪律,“铁的纪律”就可能变为“豆腐纪律”。2015 年10 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纪严于法,把制度纪律挺在前面,让制度纪律成为滚烫的“火炉”、带电的“高压线”,立起来、硬起来、严起来。

  ……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习骅

前 言  讲好制度故事

第1章  揭开制度的神秘面纱

制度里的公民

分粥故事:制度的起源

孙志刚事件:制度的历史性

你与奥巴马的距离,就一个推特账号

从海船到酒店:制度比敬业更重要

堤和水:制度是自由的尺度

零度冰室:制度创造效率奇迹

河床与河水:制度的分类

第2章  制度让生活更美好的奥秘

制度推动经济增长

制度看守社会

打“老虎”、拍“苍蝇”

“缰绳”管出“好马”

减少不确定性

信任的基石

秩序的伴侣

节约交易成本

制度如渠,行为如水

合作的桥梁

激发人的潜能

第3章  蓬勃生长的制度森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好制度笼子

树木和土壤

新问题倒逼制度建设

科学光芒照耀制度建设

于法周延:疏而不漏的制度笼子

约法三章:于事简便的制度笼子

制度要强化刚性约束力

避免制度打架

给人性套上制度的笼子

布拉特辞职:从足球反腐看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小人物与大角色

制度变迁呼唤杰出人物

路径依赖:制度的惯性定律

第4章  制度不是“稻草人”

“子虞电”: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意识:穹隆顶上的拱心石

追问大火:执行制度的人去哪儿了

制度执行:坚持人人平等

抓住“关键少数”

法不责众当休矣

割发代首合适吗

制度之笼岂能随意“破窗”

火炉法则

鱼缸法则

潜规则与明规则

海恩法则

第5章  制度思维的镜子

道德与制度

南风法则:制度与情感

制度是一面镜子

手电筒现象

比特:信息化倒逼制度化

李世民的难题:人情与制度

翰林学士“朋友圈”引发的舞弊案

皇帝不上朝与“笼子”里的总统

李约瑟之谜

后记 制度的奥秘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