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三卷,1976-199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15600
  • 作      者:
    顾海良总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总主编 顾海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要著述有《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三卷)等。

本卷主编 肖贵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杂志执行主编。兼任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客座研究员。2007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10项,主编、合著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获省级以上教学和科研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卷比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期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论述了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分析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展开
精彩书摘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

第一,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在政治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这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和思想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即是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和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没有对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党就不可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专心致志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也不可能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指出:“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他还指出:“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2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会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同上书,156页。。

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是后发国家加快本国发展的一条捷径。毛泽东早就指出:“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2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但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实行全面的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为中国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73页。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也具有世界眼光。“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上书,78页。开放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一方面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还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趋势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

第二,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探索的初衷,就是要冲破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新的建设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献和党的八大,代表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良好开端,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由于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探索也遭遇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和挫折,逐渐偏离正确轨道。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就是在认真反思和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234页。同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还汲取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最深刻的变化,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遭遇的严重挫折。20世纪80年代,曾经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包括苏联、东欧各国以及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挫折,而继续进行改革成为克服困难,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出路。然而,错误的改革路径选择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不仅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也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封闭僵化?改旗易帜?还是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些重要问题又一次摆在全党面前。在这个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涉及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是非问题,廓清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拨正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南方谈话也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实践基础。

1978年全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左”的思想束缚,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先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全党工作的重点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也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从此,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实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展开。在经济建设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开始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改变单一公有制的格局,积极发展非公经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扩大市场调节范围,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还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设立经济特区,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各级国家机关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同时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在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共产党根据实践中提出的新要求,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和主题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章粉碎“四人帮”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一、粉碎“四人帮”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冲破“两个凡是”的藩篱

三、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拨乱反正
第二章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四、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变与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三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总结

一、《决议》的形成

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历史的总结

三、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四、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五、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概括
第四章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提出

一、中共十二大召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党的十二大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理论探索
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四、小康社会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
基本问题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理论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提出

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内容

三、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和市场核心问题的探索
第八章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与制度建设问题的提出

二、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问题的思考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四、民主建设与法治建设相结合
第九章从沿海到内地的全面开放

一、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二、经济特区的建设及意义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第十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理论

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理论
第十一章科技教育事业思想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思想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四、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十二章“一国两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

创新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主要内容

三、“一国两制”的实践及其完善

四、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
第十三章新时期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一、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发展

一、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提出

二、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十五章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
历史性飞跃

一、苏东剧变及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二、南方谈话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结语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四、立足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