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15594
  • 作      者:
    顾海良总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树荫,男,1958年9月生,江苏南通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共北京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副理事长。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课题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3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与重点项目各1项等;出版专著、主编教材15部(套),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1949年10月至1976年10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这条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开始了全新的探索历程,既有凯歌行进的峥嵘岁月,也有挫折失误的曲折历程,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本书将全面阐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与经验教训,系统展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进程中的理论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中国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新主题,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探索历程,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一、1949—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贯穿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有力武器。1949—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新时代课题的不懈探索。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6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阶段,既有凯歌行进的峥嵘岁月,也有挫折失误的曲折历程,前承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渊源,后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成就与经验,还是失误与教训,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新中国以后,如何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1949—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主题
二、1949—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1949—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章《共同纲领》的颁布与新中国的成立
一、《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设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三、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与实施
四、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与“不要四面出击”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一、土地改革任务的完成
二、对新中国社会性质和特征的判断
三、新中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展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一、意识形态领域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
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三、《毛泽东选集》和马列著作学习运动
四、加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章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三、“三大改造”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
四、对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创新
第五章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推进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六章“第二次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任务
一、“以苏为鉴”与“第二次结合”的提出
二、《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战略构想
第七章中共八大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与中共八大的召开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方面探索
三、关于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探索
第八章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思想
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显现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四、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新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两种倾向及其变化
一、反右派斗争与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认识的改变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纠“左”的初步努力及其成果
四、庐山会议与“反右倾”斗争
第十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一、调查研究与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巩固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事业和理论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理论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理论的发展
四、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多方面发展
第十二章外交方针的调整与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的纷争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中苏分歧的缘起
三、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的论战
第十三章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大曲折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状况的重新估计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展开及其教训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及其后果
四、“文化大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失误
第十四章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趋向的不懈努力
一、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艰难发展
二、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三、1975年的全面整顿
结束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