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银行家的骗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247804
  • 作      者:
    (美)阿娜特·阿德玛蒂(Anat Admati),(德)马丁·黑尔维格(Martin Hellwig)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监管无力、执行低效还导致金融体系风险聚集,最终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变成了一场金融海啸。虽有满目疮痍,改革银行业监管体系的努力却被游说、误导破坏,从而以失败告终了。理解银行业并非难事。很多问题浅显易懂。只要掌握了“资本”这类术语的确切含义,就能够揭穿荒谬愚蠢的言论。而阅读并理解本书,并不需要具备经济学、金融学或量化领域方面的背景。
展开
作者简介
  阿娜特·阿德玛蒂(Anat Admati),是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的乔治·G. 帕克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她同时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系统分析咨询委员会任职,并在《金融时报》、《彭博新闻》、《纽约时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她被评为2014年《时代》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

  马丁·黑尔维格(Martin Hellwig),是马克斯·普朗克公益研究所主席。他曾是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咨询科技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并因其在金融监管方面的贡献,获得了2012年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今的银行系统错在何处?过去数年的情况表明,银行业的风险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很多人认为,提高银行系统的安全性,必须以牺牲贷款和经济增长为代价。《银行家的骗局》一书审视了这种说法,以及被银行家、政治家和监管者用以拒绝改革的言辞,揭露了这些观点的错误之处。
  阿德玛蒂和黑尔维格认为,要使银行系统更安全、更健康,无须牺牲银行系统带来的各项好处,也基本不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成本。作者认为,银行之所以脆弱,并不是因为银行天生脆弱,而是银行家希望它保持脆弱,并且还得逞了。银行的脆弱使银行家受益,却扭曲了经济,让公众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监管薄弱、执法不力导致的风险积聚,引发了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建立更完善的银行系统和防范危机可谓任重道远。但是,人们并未从危机中吸取教训。
  作者在《银行家的骗局》一书中清晰地指出了问题所在,旨在让更多民众参与这场讨论,并提出了可行的改革计划,列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
展开
精彩书评
  ★“我很喜欢这本书。《银行家的骗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银行业的改革尚未完成,这与游说者、政治家,甚至一些监管机构所宣称的截然相反。”
  ——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美联储前主席、美国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前主席

  ★“《银行家的骗局》是关注社会的公民必读的书目,立法人员和监管者都应该学习并牢记本书,以防被虚假的言论所蒙骗。”
  ——尤金·F. 法玛(Eugene F. Fama),芝加哥大学教授,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本书强调,最重要的改革或许是:限制金融机构使用他人的资金,避免其承担过度的风险。”
  ——希拉·贝尔(Sheila C. Bair),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直面危机:拯救华尔街从这里开始》的作者

  ★“《银行家的骗局》引发了我们对现状的质疑;它定会激发一场早该进行的、有关银行改革的辩论。”
  ——菲尔·安吉里德斯(Phil Angelides),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主席

  ★“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用平实的语言解释了银行系统错在何处,以及应当采取何种措施让银行更加安全。”
  ——默文·金(Mervyn King),英格兰银行行长

  ★“阿德玛蒂女士和黑尔维格先生均是学术顶尖的金融经济学家,对银行业的复杂情况了如指掌。他们揭穿了银行家自私自利的谬论。而破除这些谬论正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
  ——约翰·科克伦,《华尔街日报》
展开
精彩书摘
  赤身裸体的银行家
  2007—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的第一年里,银行家们低调行事,留意着公众的愤怒情绪。金融危机,加上用公众税收拯救私有银行的做法,导致了这种愤怒情绪。在2011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法国时任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对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的回应,在媒体和公众之间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那时,大多数银行游说还只停留在幕后。自那以后,银行游说再次公开化了。而在危机前的几年里,银行家乐此不疲地进行游说,在公开场合对银行管制大加反对。银行业巨头们摆出了一副专家模样,仿佛对经济发展的良策了如指掌。政府官员、监管者和政客,常让他们出谋划策。大型银行首席执行官的只言片语,也会被媒体长篇累牍地报道。但是,媒体虽然大肆报道,对论证这些言论却并未仔细推敲。
  在安徒生的著名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有两个骗子自诩为裁缝。他们提出,要为皇帝制作一件华美而特别的礼服。他们说,愚蠢、不称职的人看不到礼服。皇帝定制了一整套礼服。大臣们受了委派,去监督“裁缝”,却发现什么也看不见。大臣们害怕别人说他们愚蠢、无能,拒不承认看不见礼服的事实。相反,他们对子虚乌有的礼服,以及缝制礼服的面料大加赞赏。
  皇帝发现,他也看不见新礼服,却不愿意被当成愚蠢、不称职的皇帝。于是,他也对这些子虚乌有的礼服称赞有加。当皇帝“身着”礼服在首都巡游时,旁观者们也赞叹不已,虽然他们什么也没看到。一个小孩嚷道:“皇上没穿衣服 !”这时大家终于承认,皇帝的确赤身裸体。
  银行家之所以游说成功,是有秘诀的。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银行和银行业具有特殊性,它与经济中的其他产业和公司有别。质疑这种观点的人,会被认为能力不足,不配参与讨论。
  很多银行家巨头和银行业专家,其观点与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新衣一样,空泛无物。这些观点会影响政策的制定,但并未受到大多数人的质疑。专家们虚饰的能力和自信,让人欲言又止。了解实情的人无法畅所欲言。皇帝虽然赤身裸体,却招摇过市,没有人揭穿他礼服的谎言。
  笔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揭开银行业的神秘面纱,详细解释银行业的问题,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笔者鼓励人们形成自己的观点、相信自己的观点,去询问、去质疑、去挑战政策辩论中盛行的谬论。要建立一个更加健全的金融体系,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问题,以影响政策的制定。
  很多人感到,银行业确实出了问题,并且有许多疑问。在危机中, 银行为何惹上了那么多麻烦?为何要拯救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些救助措施是必需的吗?如果这些机构以后再遇到麻烦,还要救助它们吗?新出台的规章制度是有益还是有害?是过于严厉,还是不够严厉?
  对这些问题,银行家巨头们的回答非常简单。他们或会承认犯下的错误,但却将这次危机描绘成一个偶然事件,一场我们有生之年不大会重演的意外。他们宣称,为了预先阻止百年一遇的灾难而实行严厉的管制,代价高昂、浪费巨大。他们警告说,严厉的管制会干扰银行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产生“预料之外的严重后果”。
  1908年,英国古典学派学者弗朗西斯·康福德(Francis Cornford) 写道,“纵有千理不为,总有一理为之”(There is only one argument for doing something; the rest are arguments for doing nothing)。做某事的理由是,这件事必须是正当的。当然,要确定这件事情是正当的,并不容易。接着,康福德解释道:“妖怪”是恐惧、虚假警报的来源,它被用来引发怀疑、恐惧的情绪。倘若康福德笔耕至今,他定会讨论一个名为“预料之外的严重后果”的妖怪。
  与此同时,政客们似乎被游说给欺骗了。虽然政客们对这次危机表现得异常愤慨,但他们并未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例如,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对银行家的猛烈抨击,会让人误以为法国是银行管制的先锋。这样的推论大错特错。在协调各国监管措施的机构看来,法国一直对加强管制持抵触态度。在美国,监管常因银行家的游说而削弱。例如,沃尔克规则(Volcker Rule)禁止商业银行用自己的账户从事证券交易。但在2010年,美国议会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er-Frank Act), 它削弱了沃尔克法则。此外,监管机构本是按照程序执行法律的,但游说会影响制定规则的程序。
  与银行业、金融危机和监管改革相关的很多研究,都想当然地认为金融体系是脆弱的,就像现在这样,一家银行破产会拖垮整个金融体系。某些学术研究暗示,这种脆弱性是一种必要的副产品,它与银行带给经济的诸多益处相伴而生。但是,这些研究依据的是“脆弱性不可避免”的假设。但在现实世界里,这一假设是否成立,这些研究并未考察。
  将政策讨论扩展到银行家和银行业的专家之外,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当前亟须采取行动,但人们尚未有所作为。银行体系仍然脆弱不堪,危险重重。这种体系虽然对银行家有利,但却使大多数人暴露在不必要的高风险之中,极大地扭曲了整个经济。
  能否付出合理的代价,降低银行倒闭及其引发危机的可能性呢? 答案是:可以。已经制定的改革能否达到这一目标?不能。能否实施监管,在大幅增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和安全的同时,让银行根据经济需要继续运转?可以。为了拥有更加健全的银行体系,社会是否必须做出巨大牺牲?不必。
  改革的一个明确方向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为投资计划融资时,必须降低对借贷的依赖。不幸的是,2008年以来,不仅改革力度不够,以前行不通的一些做法还被保留了下来。而雄心勃勃的改革会带来显著的收益,并且改革造成的社会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这与银行家巨头等人宣称的正相反。
  这并不是说,严格限制银行借款是唯一需要考虑的措施。然而,不论额外采取的措施是什么,限制借贷都是重要、有益的。降低银行体系带给经济体的过高风险,特别是降低“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造成的扭曲,或许需要额外的措施。为市场参与者、设计和执行监管的人士,提供更佳的激励机制,降低银行家的行为与公众利益间的冲突,是至关重要的。
  ……
展开
目录
第1章赤身裸体的银行家
第一部分银行业、借款与风险
第2章放大风险的借款
第3章借款的阴暗面
第4章“美好生活”真亦幻
第5章银行业多米诺

第二部分增加银行股本
第6章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第7章股本代价高昂?
第8章有偿赌博
第9章甜蜜的补贴
第10章银行必须大举借债?

第三部分展望

第11章此时不改,更待何时?
第12章银行业的政治博弈
第13章他人之资
附录银行家骗局丑态继续——揭穿23个错误观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