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6辑·201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0338363
  • 作      者:
    丁国旗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作者简介

丁国旗,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出版著作有《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论艺术--承诺与守望》、《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等,论文百余篇,还有多本译作,如霍耐特的《社会道德秩序取决于认知还是再分配?--变动视野中的社会道德秩序》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工作,重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下发,并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努力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党和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智库)、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2009年初决定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一方面注重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组织机构的建设,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的研究室和中心等;同时又注重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从2011年开始编辑出版“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文丛”,每年收录全国范围内相关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集中展示相关学科研究的优秀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6辑.2016)》:
  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两种思想资源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另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相异性”,亦有“相通性”。二者的“相异性”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环境中形成且适应于中国传统社会之政治、经济状况的思想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是在自由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欧洲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社会大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后所产生的思想体系。迥异的产生环境、滋生土壤,使得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刻认识和把握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为近现代中国提供中国传统文化所无法提供的新东西。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具有“相异性”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具有“相通性”:比如,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以及在对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上所持有的历史的、辩证的态度等。事实上,也正是二者之间的这些“相通性”,才构成了近代以来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形态化的内在基础和逻辑依据。
  近现代以来,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有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支持。但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两大思想资源并不是互不影响地、平行地起作用的,而是互补、共生和会通的。可以说,正是二者在中国的大地上的互补、共生和会通,才最终形成了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由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同样是要努力把这两大思想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一种新的思想文化。我们知道,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但是,作为主要适应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文化形态,不可能也不应简单地直接移植;要使之成为能够指导当前中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思想资源,必须“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科学的改造和扬弃。①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②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代共产党人,在思想文化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使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化,从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③;“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④,这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能否真正实现中国梦,能否真正在民族解放的基础上推进民族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
  ……
展开
目录
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
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导文艺工作推动我国文艺事业
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以《讲话》精神引领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新时代文艺发展的两个理论支点
用文艺弘扬中国精神
文艺精品和艺术生产机制创新
社会主义文艺精品本质论
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哲学思考
“中国梦”视域下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

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
人民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文化建构
试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第三“为”观念
革命文艺的服务对象与形式选择的关系问题再认知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依据
坚持文艺党性和人民性的统
——重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政治实践话语到文化阐释策略
——以詹姆逊对毛泽东思想的美学挪用为例

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前史形态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1833 -1844年的批评理论
人民性:列宁文论思想的核心与俄国文艺思想资源
现实主义的话语歧变: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一段
问题史
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与当代批评的本体阐释
探询大历史逻辑中的“美的规律
——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重构中华文艺思想通史
从《手稿》到《神圣家族》看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研究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
——以党的领导人关于文艺问题的三篇重要讲话为研究对象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民族之维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当代困境与理论反思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史依据与理论起点
论”左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文论基本问题与当下批评生态重建之路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从赋比兴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方法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理论旅行中的批评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刍议
走出理论循环,找回现实感
——浅议”西马“文论难题性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品格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
卢卡奇话语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中的意义与问题
走向”文化唯物主义“之路
——雷蒙·威廉斯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键时刻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之反思
——以特里·伊格尔顿在中国为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