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导读》:
当然,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一定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来源。就其内容而言,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客观反映,是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必然结果。但是,当资本主义的生产还不足够发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还未充分激化。空想社会主义者,只好求助于理性来构建自己的学说,在头脑中凭空构思新社会的轮廓。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仍然是理性和天性,而不是社会现实。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始终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中坚社会力量和科学道路,为什么他们的学说只能是脱离实际的空想的主要原因。
由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本身的局限性。一方面,它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另一方面,又在不同派别的学说中表现各异。绝对与相对的冲突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只好采取互相折中,求同存异,结果便是一个折中主义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而这种折中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很难自洽了。不容否认,空想社会主义在产生之时确有进步意义,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时,空想社会主义便日益成为工人运动的障碍,最后,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后,空想社会主义更是沦向反动。
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进一步发展,新的斗争形势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立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密切关注的课题。就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恩格斯在《概论》中提供了两条基本方法:第一,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第二,从经济事实中挖掘根源。恩格斯的方法既坚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论,又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历史继承的前提是已有的思想材料,但是,质而言之,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离开这一点,历史继承性就是保守的。就怎样建立社会主义,恩格斯在《概论》中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就是说必须用唯物史观代替唯心史观;用科学社会主义代替空想社会主义;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基本矛盾代替纯粹的理性和天性。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从空想到科学的进程,这个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必然建立在全面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经济根源以及社会历史根源。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推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就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考察这个基本矛盾在生产和阶级关系上的表现,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必然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和斗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生产的社会化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后果就是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无产者更加贫困,无产者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因而,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利益才能最终实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