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95024
  • 作      者:
    王思鸿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思鸿,男,1978年生,山东临沂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生,现在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
展开
内容介绍
  批判人的异化、扬弃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理论追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异化的根源不能从抽象的单个人来思考,而必须到人的社会历史关系中去寻找。异化是说人的社会关系不能满足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上人的自主发展的需要,社会关系由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变成个人自主活动的桎梏、成为对人来说的异己力量。异化的消除不能依靠抽象的个人,也不能依靠人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而必须通过社会力量、不断变革影响人的自主发展的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来实现。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整体生成过程的历史考察,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认真研究,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批判为根本,得出关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以下认识:一、异化是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而非抽象个人的对象化过程;二、异化根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非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关系;三、马克思异化理论是历史生成的理论。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
  第二节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及其特征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异化概念的思想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在对前人的异化概念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或者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中就直接借用了前人的异化概念。但随着思想的发展、转变,马克思逐渐赋予其异化概念全新的内涵。所以,界定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既要追溯其思想渊源,又不能囿于前人既定的思维范式。马克思从黑格尔、费尔巴哈走来,但他是在批判中创新、在解构中建构,从而在异化概念上实现新的突破。我们应该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史、马克思思想理论整体来理解和界定其异化概念,而不是以一个先验的异化概念来演绎其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既有异化概念的一般特征,又有与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相一致的思想特质。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逻辑构成和思想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之所以是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不是因为他对前人继承了多少,而是在于他对前人超越了多少,有了多少新的发现,对异化有了哪些新的理解。理解马克思异化概念重在把握其思想特质,在马克思的思想脉络和理论主旨中探讨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1.异化的逻辑构成
  异化,简单地说,就是异己化,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这是异化的一般解释,也是大家普遍接受的异化一般概念。但这种解释并不完整。因为异化概念中内在预设了“主体合理”的前提,即主体存在是合理的、正确的,主体产生的客体作为对立面反对主体是不合理的、不应该的,所以要扬弃异化实现向主体的复归是应该的、正确的。既然异化概念内含“主体合理”的价值倾向,任何异化理论都不是为了异化而研究异化,而是为了扬弃异化实现主体价值,因此,异化概念应该再加上“向主体复归”环节才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架构,才能概括异化的完整内涵。所以,异化概念的逻辑构成应该是“一个过程、两个极点、三个阶段”。“一个过程”即异化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两个极点”即异化包括主体、客体两个极点;“三个阶段”即主体外化为客体、客体反过来反对主体、客体向主体的复归这三个阶段。目前理论界对异化概念的一般解释只是强调异化的前两个阶段,只看到了异化的现象,而对异化的扬弃阶段和过程强调不够。只有从三个阶段去把握,既看到异化现象又能结合相应的应然状况来理解,致力于扬弃异化,也就是说把异化理解为一个生成发展和扬弃的过程,才能真正把握异化概念的全部内涵、认识异化概念的完整形态。对异化扬弃过程的强调还不仅仅是对异化的逻辑构成的完善,这还恰恰反映异化概念的思想特质。因为如何扬弃异化、扬弃异化途径的选择决定于对异化生成过程的理解,对异化的生成和扬弃过程的理解反映了在异化问题上不同的历史观。
  在异化的一般逻辑架构下,不同的思想家又赋予异化以特殊的内涵。如前所述,从17、18世纪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青年黑格尔派,其异化概念都有不同的特殊内涵,异化的主体与客体、异化的根源、异化性质、扬弃异化的途径等都不同。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也是异化的一般逻辑架构下的异化,具有异化概念的一般特征,但更具有其科学思想体系所决定的特殊内涵。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概念、不成熟的异化概念、保留着旧哲学的痕迹的异化概念,并不代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全部内涵,或者说是还包含着非马克思成分的异化概念。真正代表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统照下的异化概念,它一定与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体系相统一,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有一个马克思科学理论体系之外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如果说有属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那一定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异化概念,被赋予了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的异化概念。任何从另外的哲学出发、以前人旧的异化概念来解释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做法,都是对马克思的歪曲或误读。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主要研究方法
四 预计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第一节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论渊源
一 17、18世纪英法哲学家、启蒙学者的异化概念
二 黑格尔的异化概念
三 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
四 青年黑格尔派的异化概念
第二节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及其特征
一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逻辑构成和思想内涵
二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特征
第三节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几点说明
一 作为现象的异化和作为方法的异化
二 异化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三 异化概念的使用范围

第二章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萌发:带有思辨色彩的异化理论
第一节 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异化
一 异化的主体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转变为自我意识
二 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
三 自然界作为现象是自我意识异化的结果
四 异化是自我意识的自我实现
第二节 政治异化与人类解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论犹太人问题》
一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二 公民与市民的分离
三 地产异化和金钱异化
四 政治异化的扬弃:国家向市民社会的复归
第三节 劳动异化理论:《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 劳动和劳动的异化
二 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
三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四 异化劳动与交往异化
第四节 关于历史的异化思想:《神圣家族》
一 历史被异化为批判的批判的辩证思维过程
二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三 共产主义是历史异化的扬弃

第三章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确立: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异化理论
第一节 “现实人”的异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人与感性相异化
二 人与人的思维相异化
三 人与实践相异化
四 人与环境相异化
五 人与宗教相异化
六 单个人与社会相异化
第二节 异化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与人相异化
二 社会分工与人相异化
三 生产关系与单个人相异化
四 生产关系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运动
第三节 异化在思维方法上的表现:《哲学的贫困》
一 对黑格尔主义绝对方法的批判:绝对方法的本质和逻辑
二 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背弃:取消坏的方面就切断辩证运动
三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方法的阐释:范畴是历史的产物
第四节 私有财产与人的异化:《共产党宣言》
一 私有财产的本质与异化
二 私有财产异化的扬弃:消灭私有制与私有观念

第四章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深化:资本批判中的异化理论
第一节 共同体理论中的异化思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一 人与共同体的分离
二 共同体与人的对立
三 共同体异化的扬弃与人的解放
第二节 资本异化:《资本论》
一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
二 资本增殖与人的发展的矛盾——剩余价值理论

第五章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内在逻辑
一 从思辨逻辑到历史逻辑
二 历史逻辑二重性
第二节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 异化主体:从绝对主体到相对主体
二 理论视域:从思辨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到政治经济学的不断拓展
三 理论主旨: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根本变革
四 实践旨归:人的自我解放与被解放

第六章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论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界限厘定
二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差异比较
三 社会主义与异化关系的再思考
第二节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当代实践
一 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双重逻辑看工业化的正确道路
二 从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看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本方向
三 从异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看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结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