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85100
  • 作      者:
    刘海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海江,男,汉族,湖南隆回县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2005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获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获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先后在国内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省级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研究》首次对马克思的实践共同体(Gemeinwesen)思想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马克思在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巴黎手稿》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发现人的物质生产及其劳动产品不仅仅具有维持个体生存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把不同的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纽带作用,并由此得出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结论。《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研究》把马克思所理解的这种共同体概括为实践共同体。
  物质生产的历史性质决定了实践共同体的历史性质。生产力越是发展,个人就必然会由于生产的发展而普遍地联系在一起,个人亦将在这种联系中因获得很多的发展条件而走向解放。因此,实践共同体的发展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一环。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研究》:
  二 实践唯物主义对现实个人的理论奠基
  从这一方面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实具有与《巴黎手稿》时期相同的致思路线。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现实的个人与他们的活动以及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强调个体的肉体生存,而是要突出地强调两者之间的存在论关系。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这段话不是对现实个人的一个简单论述,而是从存在论的角度对现实个人的根基进行说明。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存在论不同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观点。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看作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把这一问题区分为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本体论问题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认识论问题。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一说明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一个经典概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本体论问题的时候,关注的焦点往往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即到底是从思维之中派生出物质,还是从物质之中产生出思维,也就是说,他们关注的是那个作为根基的本原性存在。因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评析其他哲学的时候,他们特别注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但是,当我们把不同哲学上所说的本体运用于解释各种现实事物的时候,第一性的本体还具有另外一个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哲学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这就是解释现实事物是如何产生出来的。或者说,现实的个别事物是如何成为自身的。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区分就是“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当人们习惯于关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时,他们关注的其实是存在者的问题,并且把本体看作是一具体的存在者。而存在关注的是一事物如何成为一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个别事物如何“在起来”的问题。我们在这里说的存在论是在后一种意义上来说的。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的时候,说的就是现实个人的存在方式问题,即个人如何成为个人的问题。不管是哲学还是科学,在讨论一个对象的时候,必须要说明这个对象“是什么”。表现在对人的研究中,就是要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费尔巴哈因此认为人是类存在物,施蒂纳认为人是唯一者。但不管如何,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的观点都是抽象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采取的定义方式和《1844年手稿》中的定义方式是一致的。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就认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即我们了解一个物种只能从该物种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出发。而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个人“是什么”(“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就是他们“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的方式。而个人表现自己的生活的方式又包括“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两个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的这种理解方式克服了费尔巴哈与施蒂纳对人的理解的形而上学性质。当个人“是什么”就是他们的物质生产方式时,我们就不能对个人的本质进行先验的规定,而只有通过经验的考察才能确定人的本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才认为自己的理论前提是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而不是主观想象的结果。
  ……
展开
目录
导论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和共同体
一 共同体
二 共同体主义
三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第一章 马克思早年对政治共同体的批判
第一节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共同体思想
一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愿子论思想的批判及其对共同体思想的奠基作用
二 国家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二节 人的活动的社会性与马克思的政治异化批判思想
一 共同体思想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础
二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实践改造
三 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都是个人的社会规定
四 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五 “天国”和“尘世”的分离

第二章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深度剖析与实践共同体
第一节 《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成果及其意义
第二节 异化劳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深度剖析
一 对象化活动与类本质:异化劳动的理论前提
二 异化劳动对于理解私有财产之本质的意义
三 实然、应然和必然:马克思哲学的展开逻辑
第三节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
一 货币的中介意义:私有财产与社会财产的辩证关系
二 实践共同体与劳动承认理论
三 理性直观:实践共同体建构的认识论基础
第四节 市民社会和社会:实践共同体的不同实现形式
一 实践共同体的客观性及其不同实现形式
二 市民社会:共同体的非社会性的实现形式
三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和人的解放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体之维
第一节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一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二 不同路径的超越:马克思和施蒂纳的比较研究
三 施蒂纳对马克思的影响
第二节 物质生产条件和现实的个人
一 现实的个人的含义
二 实践唯物主义对现实个人的理论奠基
三 “无人”的解放逻辑?——个人在唯物史观中的在场方式
第三节 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社会联系的多重纽带
一 物质生产的三个层次与社会联系的三重纽带
二 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史的过程”
三 社会经济形态与所有制的发展

第四章 实践共同体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一节 人类历史发展的三大阶段
一 实践辩证法与否定性的推动原则
二 社会发展阶段论辨析
第二节 马克思的古代共同体思想
一 两种基本的社会联系纽带
二 农业共同体与社会分工
第三节 抽象共同体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一 商品交换的产生过程:从象征到利益
二 货币、异化与抽象共同体
三 从抽象共同体到虚幻共同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观的批判
第四节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
一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提出及其争议
二 “社会的个人”:打开马克思“个人所有制”思想的钥匙
三 个人所有制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