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批判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92498
  • 作      者:
    汪晓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汪晓莺,女,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1部。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学术骨干、校教学名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批判研究》从马克思文本中吸取思想资源,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人的现实世界”和“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来说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历史前提、现实场域和历史基础。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生成的解读,指认马克思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审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独特的理论视角,体现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所遭遇的社会历史困境给予的关注,以及批判视野由哲学批判向人的现实生活批判的转向。通过史论结合的方法,在历史语境中展现马克思把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到历史以及人的实践中去,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到社会历史层面,有其独特的理论旨趣和批判指向。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批判研究》:
  三 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场域——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观照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人的现实世界,不是宗教神学中追求神性逻辑的“天国”、“彼岸世界”,而是人生活其中的现实的、感性的“此岸世界”。马克思是在批判“旧世界”、发现与建设“新世界”的批判与建设逻辑中,改写了传统哲学的运思路径,把哲学批判的视野聚焦于“现实生活”,把追求“此岸世界的真理”作为“历史的任务”,彰显了他所要“改造的世界”是立足于“此岸世界”,而这一“批判”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尺度,就是如何在人现实生活的世界中,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的维度中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这样就将“人与自然关系”从哲学领域转向历史深处,将哲学意识领域转向了现实生活世界的旨趣,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
  (一)哲学批判视野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
  受费尔巴哈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启发,“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放弃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本体论前提,把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作为前提,用“人”本身来代替“自我意识”,把人类的历史看作是人本身的历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为基础,对黑格尔以理性出发的思辨哲学进行了直接的批判,认识到劳动和工业,即人的生产实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以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工业为基础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观点,对象化劳动是指一般意义下的物质生产劳动,相对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而言,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占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只有在人的感性对象化劳动中,人才能使自己的本质得以确证。但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对象性活动被异化了,劳动异化成了人的现实存在的过程。“1844年手稿”时期的马克思虽然在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和阐述上,还没有完全脱离费尔巴哈的问题域,遵循的仍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异化学说批判逻辑。但随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费尔巴哈的感性的直观的人本主义,却无法满足马克思对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批判的理论主旨,无法满足马克思对人的现实物质生活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异化的根源的追问。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说进行反思的同时,又把理论视野转向了对黑格尔思辨哲学中的历史观的辩证探索,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历史观中的思维方式和合理内核。
  黑格尔思辨哲学是以肯定理性作为既定事实,从基本概念出发,推演出“绝对理念”的生成过程,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对“绝对理念”历史生成过程的推导,恰恰是思辨哲学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被费尔巴哈所忽略的最重要的部分。但马克思也发现了当黑格尔用思辨哲学的理性生成过程来统领现实的社会历史生活时,它的历史观必然走向唯心主义的困境。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针对鲍威尔等人用“'自我意识'即'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体的人”时,他质问道:“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只要它把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把自然科学和工业排除在历史运动之外,它就能达到,哪怕只是初步达到对历史现实的认识吗?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把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即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认识清楚,它就能真正地认清这个历史时期吗?……正像批判的批判把思维和感觉、灵魂和肉体、自身和世界分开一样,它也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
  马克思在此强调“某一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在于说明,要从现实的客观逻辑出发,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历史生活,马克思从现实出发的客观逻辑观点,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社会历史特征的立论基础,也是对黑格尔哲学中的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吸收与改造的成果,标志着马克思是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的超越。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一)现代自然观的理论困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环境的问题
(三)选题的意义
二 对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可能的创新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书研究的基本观点
(三)本书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发生逻辑
一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形成
(一)“精神性的”个人:个人与原子等同
(二)“理想中的”个人:“市民与公民统一”
(三)作为“类的”个人:从“活动”上来规定“个人”
(四)从抽象的人的观点向现实的人的观点的转变
二 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历史前提——对“现实的个人”的确认
(一)从事感性活动的个人
(二)作为历史生活主体的个人
(三)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
三 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场域——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观照
(一)哲学批判视野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
(二)现实的人的存在图景:自然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四 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社会历史基础
(一)人特殊的存在方式:人的生活活动
(二)以工业活动为历史基础的人与自然关系发生

第三章 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社会历史维度
一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
(一)从两个方面理解历史——人类史和自然史
(二)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生成与社会发展的同一性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分析
(一)人与自然的客观一体关系
(二)人的对象性存在与对象的“为我存在”
(三)对“主体”与“客体”“关系”性存在的确认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性生成
(一)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世界
(二)以社会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三)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
(四)“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第四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境遇与批判
第五章 人与自然关系困境消除的理想性社会维度
第六章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历史批判的价值所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