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引经据典,却不受大家言论的桎梏,多有独立见解;带有考据穷源的学究气,语言又绝非像高头讲章,板着面孔,力求学术性和趣味性的高度融合。书中所引用《论语》中大量的句子均用白话翻译,亦是研习《论语》的理想读本。
《走下圣坛的孔夫子》一书分为“多维视角观照人间孔子”“理性光束扫描孔子儒学”和“探幽:在阑珊处和世象中”三个板块,内容详实,夹叙夹议,论证严谨。作者遍览儒学方面的古籍今著,在纵横两千余年的宏大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和评价孔子。本书以经籍原典为凭据,力求“不过度阐释,不穿凿附会,不天花乱坠,不妄加发挥,不曲意掩讳,不恣意褒贬”。
《走下圣坛的孔夫子》:
先师孔夫子
创办私学未遭任何打压
孔子自述“三十而立”,当是指从此开始以办学执教为其事业,如钱穆所言:“孔子年过三十,殆即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
不过,钱穆所说的“仕途”,其实只是小事务员而已,如仓库的会计出纳(委吏),主管牛羊的饲养放牧(乘田),后来还干过庙祭助理一类差役,总之都是“仕”之低下者。孔子志不在此,无意长久碌碌于这些“鄙事”。到了三十岁上,经过十多年的孜孜自学,已蕴积了相当的学养,而几年的“仕途”生涯,尽管职务卑微,好歹也积蓄了一些家产,这既可以用于维持一段时期的生计(此时孔子至少已有一双尚未成年的儿女),或许部分也须用作办学的赀费。这些是“立业”所必不可少的储备——知识储备和物质储备。孔子不是那种空怀弘志、率尔行事的人。
孔子办的是私学,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个创举,它打破了历来贵族教育的垄断(所谓“学在官府”)——这当然是拜春秋后期“天子失学”、学术下移的时势所赐。而且那时候还没有对“私学”强力监管的部门,孔子办学既无须经过申报、注册、登记等复杂程序,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对孔子的学历以及执教资格有所怀疑和刁难,更没有劳民伤财、弄得鸡飞狗跳的教学“评估”之类。唉,当时的贵族执政者以及相关官员的头脑多么简单呵!不过,当时执政者的头脑简单,有司的“疏于管理”,又何尝不是孔子的幸运?没有正规学历、自学成才的孔子,要是搁在今天,恐怕连做小学老师的资格都成问题。
因此,我们在古代经籍史书中,没能发现关于孔子创办私学而遭到官方横加干预乃至打压、取缔的任何记录。相反,孔子办私学没几年,就在鲁国声誉鹊起,以至于后来执政者不仅认可,而且大为赞赏。据《左传》记载,鲁国大贵族孟僖子临终前嘱咐他属下的大夫,在他死后,一定要把他的儿子托付给孔子,让他们跟随孔子学习礼仪。后来孟僖子的两个儿子(仲孙何忌、南宫敬叔)便奉孔子为师,这时候孔子三十四岁。再后来,执政的大贵族还把孔氏学府当作了人才库,到这里寻求贤能的学生,任命为行政长官或外交人员,这个在后面还要谈到。
孔门弟子多贫寒
孔子草创私学时,学生并不多,师徒加起来还不到十个人。而且学生们比孔子也小不了几岁,如秦商小四岁,颜由小六岁,冉耕小七岁,仲由小九岁,漆雕开小十一岁,曾点可能小十岁左右;闵损最年少,当时也有十五六岁了。他们多与孔子乡里乡亲,早就厮混相熟,有的还和孔子有亲戚关系,如颜由是孔子母亲(颜徵在)那个家族的,若是同辈的话,颜由该称孔子为表兄。
由此我们不妨作一番合理推想:办私学这个创意,很可能是孔子和这些乡里伙伴相互激发而生成的,就是说,孔子有所思考谋虑,伙伴们也有热烈要求,两者一拍即合,孔氏“私学”于是筹划、开张起来,乡里的伙伴哥们从此就转变成“师生”关系了。
开学的那第一天,是怎样的场景呢?可惜未有记录,我们也难以想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一刻,是中国历史上开“私学”先河的时刻,也是孔子作为“先师”垂范后世的起始时刻。——不过,孔子本人,以及他的首届弟子们,当时想必还不可能想得这么远。
……
平视:让孔子回归为人——写在卷首
卷一 多维视角观照人间孔子
多维视角观照人间孔子
学者孔夫子
先师孔夫子
孔子的“六艺”之教
行道者孔夫子(上)
行道者孔夫子(下)
政论家孔夫子
异见者孔夫子
哲人孔夫子(上)
哲人孔夫子(下)
性情孔夫子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上)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下)
卷二 理性光束扫描孔子儒学
理性光束扫描孔子儒学
孔子是怎么“圣”起来的
《论语》这部书
孔子的“理想国”
“己所不欲”与“己所欲”
隐,还是不隐,这是个问题
有多少“孝”今日可行?
夷夏之防:三千年的“意底牢结”
君子·小人·女子
从“不仕无义”到“官本位”
孔子及儒家的“不知”
孔子儒学和民主
卷三 探幽:在阑珊处和世象中
孔子长什么模样?
孔子痛感于“好色者”
异哉“血性”孔夫子
《春秋》为何特别青睐这个女人?
孔子为何鄙视“言必信”?
孔子为何“叫停”子路行仁?
孝子曾参为何受责于“孝”?
先儒的哭丧之礼
喜闻新人向孔子“宣誓”
在孔府买了本有意思的书
附录:
关于《平视孔夫子》答客问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人家说我打倒孔家店,是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孔子的学说,经过两千年,至少有一部分失去了时代性,同时经过了许多误解。……我们批评孔子,是要去掉孔子一尊,使诸子百家平等。
——胡适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鲁迅
★两汉以来的孔子只是假的孔子,而不是孔子的真相。至少,这可以说的,两汉以来的孔子只是已死的孔子;他随着经济组织、政治现象与学术思想的变迁,而换穿着各色各样的奇怪的服装。
——周予同
★《论语》中的孔子,并不总是这样道貌岸然。相反,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也和常人一样……孔子身上这些赋有人性的色彩,都被后世《论语》注疏者设法冲淡或掩盖了。从而孔子被尊崇为神话的至圣先师。
——王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