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勤劳而不幸福》:
关于对幸福的理解,在人生理论上很复杂,也很多元。据记载,仅仅在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00多种关于幸福的互相矛盾的定义。每个时代的思想家对幸福都做过探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其实,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不只是思想家们要去做的事,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明白的问题。
不论幸福的定义有多少种,存在怎样的分歧,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家的共识,那就是幸福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快乐感受和体验。由此可知,人的需求不一样,人生价值设定不同,幸福的感受也就会有所不同。
曾经有四个年轻人,他们都是富豪子弟,家财万贯,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比其他人生活得幸福,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幸福。他们逢人便问什么是幸福,有人回答说住在豪华的别墅中幸福,有人回答说开着名车周游世界最幸福,也有人说,每天什么活儿都不干却能吃到山珍野味最幸福,显然这些答案并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很失望,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寻找幸福。有一次,他们在荒岛上找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并没有告诉他们什么是幸福,只是请求他们为自己做一件事。四个年轻人说,只要您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别说是一件事,就是十件、百件我们都会为您去做。这时,老人缓缓开口说:“我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们就帮我造一只船吧。”于是,四个年轻人开始动手工作,砍树的砍树,扎木筏的扎木筏。不久之后,就做好了一只小船。在离开小岛的时候,他们几个人齐心协力划桨,一路高歌,这时,老人问他们:“孩子们,你们觉得快乐吗?”四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说:“非常快乐!”老人接着又问了一句:“那你们感觉自己幸福吗?”年轻人还是异口同声地说:“非常幸福!”也就是在这时,四个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想要的幸福如此简单,就在自己的身边,触手可得。
四个年轻人因为生于富豪之家,住惯了豪宅、开惯了名车,因此,对于那些他们司空见惯、伸手可触的东西,很难成为他们心中的渴求,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感。由此可知,一个富翁可能有很多的烦恼和痛苦,其中包括缺少幸福感,但是幸福往往又很简单,一个非常渴的人喝到他想要喝的水可能就会体验到莫大的幸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家们认为许多时候幸福在于人的主观感受。不过,真正的哲学观点并不主张把幸福定义在人的主观感受上。哲学观点表明幸福不是一种可以远离自然物质条件而纯粹由主观形成的东西。幸福的感受应该是建立在所需求的对象获得满足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若抛开客观条件来谈论幸福是不可能的。幸福必须是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只不过在这个主客体关系中,主观的感受是更为积极主动的一面。
既然主观的感受更为积极,那么,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又会有着怎样的差别呢?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价值观不同,文化和修养不同,心态和个性不同,导致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所以,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极度劳累和困乏的人,也许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就是幸福;对于食不果腹的饥饿者,饱餐一顿就会让他体会到莫大的幸福;而对于长期被病痛折磨的患者,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也可以说,幸福的感受是有一个时间段的,在时间的某一点,期望或渴求达到满足的时候,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