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介绍
1.1.2 现状回顾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说明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理论
2.1 概述
2.2 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
2.3 控制论(Cybernetics)
2.4 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
2.5 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2.6 协同学(Synergetics)
2.7 超循环论(Hypercycle Theory)
2.8 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
2.9 小结
第三章 语言学中的结构
3.1 索绪尔的结构
3.1.1 语言学简史
3.1.2 索绪尔与现代语言学
3.2 索绪尔以后语言学中的结构
3.2.1 俄罗斯学派
3.2.2 法国社会学派
3.2.3 伦敦学派
3.2.4 布拉格学派
3.2.5 哥本哈根学派
3.2.6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3.2.7 转换生成语法学派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其他社会科学中的结构
4.1 人类学中的结构
4.1.1 关于神话结构
4.1.2 关于亲属关系结构
4.1.3 小结
4.2 社会学中的结构
4.2.1 经验主义的结构
4.2.2 主观主义的结构
4.2.3 实质主义的结构
4.2.4 理性主义的结构
4.2.5 小结
4.3 文学中的结构
4.3.1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
4.3.2 罗曼·雅克布森
4.3.3 阿尔葛达·格雷马斯
4.3.4 茨维坦·托多罗夫
4.3.5 罗朗·巴尔特
4.3.6 小结
4.4 心理学中的结构:以拉康为例
4.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结构:以阿尔都塞为例
4.6 后结构主义
4.6.1 罗朗·巴尔特
4.6.2 米歇尔·福柯
4.6.3 雅克·德里达
4.7 皮亚杰的结构
4.8 总结:系统、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第五章 新现实主义的系统与结构观:以华尔兹与吉尔平为例
5.1 华尔兹的系统与结构观
5.1.1 华尔兹的系统观
5.1.2 华尔兹的结构观
5.1.3 对华尔兹结构观的评析与笔者的结构主张
5.2 吉尔平的系统与结构观
5.2.1 吉尔平的系统观
5.2.2 吉尔平对结构的描述
5.2.3 对吉尔平结构观的评析
第六章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系统与结构观:以基欧汉为例
6.1 基欧汉的系统观
6.2 基欧汉的结构观
6.2.1 基欧汉结构观的来源
6.2.2 基欧汉对结构的描述
6.3 对基欧汉结构观的评析
第七章 建构主义的系统与结构观:以温特为例
7.1 温特的系统观
7.2 温特的结构观
7.3 对温特结构观的评析
第八章 欧洲学者的系统与结构观:以布赞为例
8.1 为什么选择布赞
8.2 布赞的系统与结构观
8.3 对布赞结构观的评析
8.4 小结:关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
第九章 “领域互渗”结构理论
9.1 国际体系的成分
9.1.1 体系结构
9.1.2 体系单元
9.2 单元之间的互动
9.2.1 互渗(mutual penetration)
9.2.2 物质和信息(substance and information)
9.2.3 适应(adaptation)
9.3 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9.3.1 宏观结构是一种观念结构
9.3.2 微观结构包括物质和观念两方面
9.3.3 宏观结构在微观结构的互渗过程中起干预变量的作用
9.4 国际关系中的领域
9.4.1 政治领域(political sector)
9.4.2 军事领域(military sector)
9.4.3 经济领域(economic sector)
9.4.4 文化领域(cultural sector)
9.4.5 环境领域(environmental sector)
9.5 小结
第十章 总结
10.1 研究结论
10.1.1 社会科学诸领域
10.1.2 国际关系理论
10.1.3 “领域互渗”结构理论
10.2 研究创新之处
10.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