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山地蔬菜栽培》:
四、山地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由于受山区自然条件限制,山地蔬菜产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生产条件相对简陋。目前,在浙江、江西、安徽等许多南方省(自治区),山地微蓄微灌技术的推广应用覆盖面还比较有限,山地蔬菜灌溉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遇旱易灾仍然是山地蔬菜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此外,多数海拔500m以上的山区菜地基本没有实施土地整理或标准农田改造等项目建设,水利设施不能应对台风暴雨和局地灾害性天气的冲击,山地蔬菜抗灾保收能力仍有待提高。
(二)栽培设施相对薄弱
近年来,通过国家及地方财政的配套支持,各地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大力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但从面上来看,除少数基地具备良好的栽培设施条件外,大多数山地蔬菜基地生产栽培设施仍较薄弱。例如,大棚栽培设施简易,经不起风霜雨雪的袭击;育苗设施不足,不能满足集约化育苗需要;耕作机械陈旧,难以经受高强度作业等。而生产管理用房(含农残检测室、农资仓库等)、产品加工整理车间、冷链设备等配套设施均极为缺乏。山地蔬菜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差。
(三)土壤相对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差
与城郊、平原耕地相比,山地蔬菜栽培区特别是新开垦菜地土壤多表现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质瘠薄,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弱,土壤偏酸等特点。土壤贫瘠、保水保肥能力低容易导致产量与品质的下降。同时,由于一些山地蔬菜产区长期种植菜豆、长豇豆、番茄、茄子、辣椒、大白菜、结球甘蓝等单一品种,根腐病、青枯病、枯萎病、黄萎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害发生日趋严重,病虫害治理问题曰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山地蔬菜的安全生产及其产量、品质和效益。
(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仍较缓慢
与山区传统农作物相比,山地蔬菜栽培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技术的普及需要农技人员发挥更好的作用。但现有基层农技人员在数量、素质上都与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乡镇一线严重缺乏专职农技人员,科技推广能力不强、推广手段缺乏。而区域内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基地严重不足,菜农身边缺乏叫得应、看得见、摸得着的师傅与样板。加之蔬菜种类繁多,栽培模式多样,农艺措施繁复,导致实用新技术转化与生产实际脱节,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此外,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山区适农人群严重分化,年龄结构老化,大多为50~65岁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并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本意识、从众心理很强,思想僵化,接受新观念、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创新发展的理念远远不够,从而阻碍了山地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及其产业化的推进。从农业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强化技能培训、提高机械化程度、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将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缓解劳动力短缺、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菜农收入的有效途径。
(五)产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支农政策的助推和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南方各地均集中建成了一批山地蔬菜产业基地,且初具规模、各具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山地蔬菜产业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一方面,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产加销一体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地方仍以农户自产自销为主,合作经营意识不强,产品采后保鲜、加工滞后,产品附加值低。另一方面,内部分工不细,产业链结合不紧密,市场营销能力差,“菜贱伤农”时有发生。再则,产销过程采标率不高,蔬菜分级、包装、加工水平很低,品牌意识不强;采后环节目前尚无强制的商品蔬菜执行标准,大都无包装或包装简易;加工专用产品和加工技术均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不但产品单一、加工率低,而且档次不高,大多只停留在粗加工,精、深加工比例极低。此外,山地蔬菜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不足、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营销手段不多,市场竞争力较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