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稷不绝:历史自然灾害与农业技术选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5140039
  • 作      者:
    邵侃著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邵侃,女,汉族,1983年生,山东汶上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博士研究生)。现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灾害史、生态人类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一项,省级、厅级和校级项目十余项;在《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农稷不绝:历史自然灾害与农业技术选择》在精读代表性古农书、救荒书、占候书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古代农业救荒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确定收书范围,分析其内容体例特点,详论其中所蕴含的减灾科学技术资料分布,并对其史料价值进行评估,以弥补农业救荒文献综合性研究之不足。古代农业救荒文献的内容涉及历史时期救荒制度建设、农业减灾技术措施、工程减灾技术措施、生物减灾技术措施、灾害预防、灾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所蕴含的减灾技术资料比较全面,是我们研究古代灾害防减活动和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对今天的防灾救灾工作也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农稷不绝:历史自然灾害与农业技术选择》:
  例如清代祁寓藻所撰的《马首农言》,书中记述的是19世纪上半叶山西寿阳一带的农业生产情况,包括农耕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等。《农稷不绝:历史自然灾害与农业技术选择》是作者通过自身体察和调查访问并加以征验写成,对研究高寒地区的农业减灾颇有参考和借鉴价值。《马首农言》是一部综合性农书,书中记述了寿阳的地势、气候、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病、粮价物价、水利、畜牧、备荒、纺织等。其中种植一篇是全书的精华,忠实地记载了当时寿阳县的作物种类、耕作方式和栽培技术。此外,《农稷不绝:历史自然灾害与农业技术选择》特辟“农谚”专篇,收录当地农谚两百余条,其他各篇也多引用农谚说明事理,这在传统农书中是罕见的。还有祠祀、杂说两节,虽与农业技术无关,但也是农村中经常遇到的事,可以了解当时农村的风俗习惯和农民生活状况。《马首农言》为我们了解一百多年前山西寿阳一带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研究高寒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资料。书中所提到特定气候条件下的晚种早收、耕作栽培中的减灾防灾、把握灾象特征做出灾害预防,以及蓄积之法等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时至今日仍具参考价值。
  为了备荒救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注重优良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这一点,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该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新种作物的引进上,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以记述优良作物品种引进为主的救荒专书,特别是关于救荒作物——甘薯的引进与推广种植。甘薯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引进的。明清时期,陆耀的《甘薯录》、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徐光启的《甘薯疏》、李遵义的《种薯经证》等讲述甘薯种植和救荒的著作接连出现,显示了甘薯种植在农业减灾技术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为我们研究该减灾作物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如在《徐光启著译集》的《甘薯疏》中记载:“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认为甘薯有广泛的适应性:“其中宜高地,遇旱灾可导河汲井灌溉之,在低下水乡亦有宅地园圃高仰之处,平时作场种蔬者,悉将种薯,亦可救水灾也。”除此之外,甘薯还有种植时间适宜、产量大、抗虫害等特点,所以称为利于抗灾减灾的优良品种:“其种既可在高地,可救水灾,若旱年得水,涝年水退,在七月中气后,其田遂不及艺五谷。荞麦可种又寡收而无益于人计,惟剪藤种薯,易生而多收。”清代陆耀的《甘薯录》中也载有:“至于蝗蝻为害,草木荡尽,惟薯根在地,食不及,纵令茎叶皆尽,尚能发生,若蝗信到时,急令人发土偏壅,蝗去之后,滋生更易。”
  ……
展开
目录
上篇
问题情境:农业灾害的历史素描
第一章 农业灾害史研究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学界研究动态述评
第三节 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代农业救荒文献史料价值评估
第一节 农业救荒文献内容体例
第二节 农业救荒文献价值评估
小结 内容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救荒文献
第三章 古代农业灾害的基本态势与主要特征
第一节 先秦时期: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农业灾害系统的初现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旱当道数灾并发
第三节 隋唐宋元时期:灾种结构发生变化灾情明显加重
第四节 明清时期:饥荒肆虐灾害发生频率达历史最高点
小结 古代农业灾害发生态势及成因探析

中篇
薪火相继:古代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建设
第四章 古代农业灾害防测机制
第一节 灾象特征识别:定性地总结物象、天象测天经验
第二节 雨雪度量器具的应用:古代农业气象的定量观测
第三节 引进与推广高产、易种作物以备灾荒
小结 经验与科学共同支撑的农业灾害防测机制
第五章 古代农业减灾系统
第一节 传统农业时代的农业减灾技术研究
第二节 工程技术措施在水旱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蝗灾治理与生物减灾技术的初步发展
小结 技术特点鲜明的农业减灾系统
第六章 古代农业灾荒赈救体系
第一节 政府灾荒赈救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第二节 社会化、多元化的民间施赈
第三节 灾民自救——基于救荒植物的历史考察
小结 政府主导下多主体的农业灾荒赈救体系

下篇
地域观察: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农业技术与灾害应对
第七章 西南民族地区历史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趋势
第一节 西南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西南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先秦-民国)
第三节 西南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的演变趋势
小结 多灾种、高频次的自然灾害——从历史走进现实
第八章 西南民族地区传统生计与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第一节 民族地区灾害问题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