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稷不绝:历史自然灾害与农业技术选择》:
例如清代祁寓藻所撰的《马首农言》,书中记述的是19世纪上半叶山西寿阳一带的农业生产情况,包括农耕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等。《农稷不绝:历史自然灾害与农业技术选择》是作者通过自身体察和调查访问并加以征验写成,对研究高寒地区的农业减灾颇有参考和借鉴价值。《马首农言》是一部综合性农书,书中记述了寿阳的地势、气候、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病、粮价物价、水利、畜牧、备荒、纺织等。其中种植一篇是全书的精华,忠实地记载了当时寿阳县的作物种类、耕作方式和栽培技术。此外,《农稷不绝:历史自然灾害与农业技术选择》特辟“农谚”专篇,收录当地农谚两百余条,其他各篇也多引用农谚说明事理,这在传统农书中是罕见的。还有祠祀、杂说两节,虽与农业技术无关,但也是农村中经常遇到的事,可以了解当时农村的风俗习惯和农民生活状况。《马首农言》为我们了解一百多年前山西寿阳一带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研究高寒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资料。书中所提到特定气候条件下的晚种早收、耕作栽培中的减灾防灾、把握灾象特征做出灾害预防,以及蓄积之法等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时至今日仍具参考价值。
为了备荒救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注重优良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这一点,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该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新种作物的引进上,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以记述优良作物品种引进为主的救荒专书,特别是关于救荒作物——甘薯的引进与推广种植。甘薯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引进的。明清时期,陆耀的《甘薯录》、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徐光启的《甘薯疏》、李遵义的《种薯经证》等讲述甘薯种植和救荒的著作接连出现,显示了甘薯种植在农业减灾技术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为我们研究该减灾作物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如在《徐光启著译集》的《甘薯疏》中记载:“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认为甘薯有广泛的适应性:“其中宜高地,遇旱灾可导河汲井灌溉之,在低下水乡亦有宅地园圃高仰之处,平时作场种蔬者,悉将种薯,亦可救水灾也。”除此之外,甘薯还有种植时间适宜、产量大、抗虫害等特点,所以称为利于抗灾减灾的优良品种:“其种既可在高地,可救水灾,若旱年得水,涝年水退,在七月中气后,其田遂不及艺五谷。荞麦可种又寡收而无益于人计,惟剪藤种薯,易生而多收。”清代陆耀的《甘薯录》中也载有:“至于蝗蝻为害,草木荡尽,惟薯根在地,食不及,纵令茎叶皆尽,尚能发生,若蝗信到时,急令人发土偏壅,蝗去之后,滋生更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