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养育智慧》:
思考一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如果不用语言,邢用什么呢?
前面我们谈到唐玄宗对于这句话的御注批释:“无为之事”就是“无事”,“不言之教”就是忘掉你的语言,说得很精彩。把语言忘掉,那你还能怎么做?身体力行、去做孩子的榜样。一个功能废掉只能用另外一个功能,这就是代偿功能。往往我们易于理解的是,一个盲人,眼睛失去了视觉功能,他的听力便会比其他人敏锐许多。如果你教育子女,不用语言,那用什么?只有身教了!
思考二
为什么说,母亲如果只知道用语言来教育孩子,就一定会失败?
一位母亲必须不善于使用语言来教育子女;一位领导必须不善于使用语言来带领自己的团队。
不用语言带团队的领导,要用什么呢?就是领导自己本身,要用个人的影响力、场力,要用体制、机制、市场的力量……而仅仅靠说、发号施令,是不行的,因此,老总要慎言、少言。
有些妈妈就说了,孩子身上的问题就在那里,显而易见,如果你不给他指出来,那些问题什么时候才能消失呢?
这就像两个陌生人在一起,可能会觉得很尴尬,为了打开彼此之间心理的隔阂,会故意找出一些话题来说,是一个道理。
我们要告诉这些妈妈们:孩子本来没有问题,是因为你想说话了、你想要行“言之教”了,他才有问题,这是孩子被有问题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你要说话了,你要找点说话的元素,就要去找孩子身上的“问题”,而你只要找,总能找到让你纠结的“问题”,这个后面慢慢分析。
思考二
想理解老子《道德经》白勺本意,一定要依据原文吗?
理解老子,我一向提倡一定要依据原文。不能过多地主观地去说文解字,必须要说准,更不能自我发挥。
对于老子,几千年前的圣人,他已经离我们那么远了,客观地了解老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通过诸子百家去了解等,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是,要真正理解老子的意思,要去解析老子,一定要合乎于道、符合《道德经》原文的意思。
思考四
圣人如何可以“不远行知天下、不出户知天下”?
如何理解两千年前的人和事以及两万年前的人和事?如何理解一万公里以外的人和事?老子也专门有解释。他在《道德经》里面讲过,“不窥牖知天下,不远行知天下,行甚远,越偏。”意思是,不用打开窗户,不用出远门,就可以知道天下之事。老子还讲过怎样去知道两万年以前,怎样去知道两万年以后。老子讲,“道”是无始无终,无前无后的。迎之首,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它是永恒的。道,是永恒而且不变的。
这又说到了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其中所蕴含的内涵可大可小。像我们常说的太极的“太”这个字一样,大可以大到无边,小也可以小到极限。但是该大的时候大、该小的时候小。道是永恒的、不变的。单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说是玄之又玄。
从古到今,人、事发生了许多变化。过去有赵飞燕、王昭君,现在有舒淇、毒子怡。美永远存在,美的观念永恒不变,但是人是可以变的。那么如伺理解两千年前的老子,如何知道“道”?老子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叫“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