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76579
  • 作      者:
    严金海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严金海.湖北鹤峰人。本科学习中医获授医学学士:随后攻读科学技术哲学并获授哲学硕士。现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医学与哲学》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中国20年伪科学现象透视》《医务人员行医行为规范体系研究》2部专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课题4项。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医学与哲学》特约编委、广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围绕中医科学性问题,以科学的性质和特征为基础,介绍了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阐述了中医和西医概念的含义与关系、中医理论的形式和思维方式,以及中医曾经尝试的两条现代化途径。通过分析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与方法、中医医师实际行医所采取的理论与技术的状况,试图回答中医科学性问题。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适合医学哲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也可供从事中医研究的工作者和对中医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
  人类走出原始社会之后直到资本主义,包括目前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尊重个人对于稀有物品的私人所有权。但这种权利在科学活动中则被简化到对于科学发现的荣誉优先权这样一种最低程度。在这一最低限度之外,对于科学知识体系和概念结构的任何贡献都是共同体的财产。为了共同体的利益,这些贡献可借与所有竞争性的成员使用。正是在科学活动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成为真正的现实。在科学共同体中,所有科学家都有权分享现存的知识,因为许多人都曾经在过去或有可能在将来对科学做出贡献。正是在这一“公有性”价值的严格指引下,在科学研究中保密成为不道德行为,从科学中各取所需的人有公开其发现的精神义务,因为这些发现建立在共同体租借给他的知识财富的基础上。当然,保密还有其他不良影响,保密使科学家对其同事做过的工作一无所知,从而剥夺了他从事研究所必需的大部分材料。保密还废除了科学家之间对于新工作、新想法的非正式讨论,而这种讨论对于任何科学创造都是必要的。出于对工作保密需要而隔断了与其同行接触的科学家,即使他能够看到同行的论文,也总是有所欠缺的。
  简单地说,各种科学发现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因而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发现者本人并没有权利独占或收回他的发现。在共同体内,一个科学家所能争取到的“财产”是名望,而这引起了争夺发现的优先权的问题。公有主义要求科学家有所发现,就要写上公布出来,与科学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只有公布出来才被承认。
  公有主义与科学的国际性相一致,但公有主义可能与国家、民族或特殊集团的利益相冲突。冲突在军事科学领域表现尤其突出,许多科学家一旦加入国防军事科学研究,他的名字将从专业杂志和专业学术会议上消失。
  五、不谋利精神
  不谋利精神又称为“无私利性”或“利他性”的理想。这条原则要求科学家之所以从事科学活动,首先是为了求知而不是谋取物质利益。科学家应有求知的热情、广泛的好奇心和造福人类的利他主义思想。在功利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里,这条原则是成立的。因为客观上,当一个科学家并不能给一个人带来太多的物质利益。许多大科学家都承认是求知使他们踏上科学之路。
  这一道德理想并非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之中,而只限于科学和其他一些特殊领域,最突出的也许是学术和医学领域。在社会中,人们被期望在其职业活动中做到“自利”,即意味着人首先为自己的直接利益服务,虽然任何这类活动有可能自然地、间接地导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如投资人投资是为赚钱,但同时也为社会提供资金、职位、税金,对社会发展有贡献)。但是在科学活动中,却盛行一种不同的道德模式,在那里,人们被其同行要求直接服务于共同体的利益,由此实现体现在工作和声望中的自我利益;这种直接的服务就是要为科学的核心,即概念体系的发展做出贡献。应该注意,这种道德理想的差异并非由于科学家与其他人之间存在典型个性差异。在不同行业中,人们都寻求成功,但在科学活动中达到成功的规则却有所不同。这些规则要求个人仅通过服务于他人来服务于自己。如果没有“不谋利精神”,科学的“公有主义”精神就不可能实现。如果大多数人都将公共的科学理论使用来为自己的直接利益服务,例如,为其个人权力而非为科学本身服务,科学共同体的财产——概念体系将停止增长,从而失去科学的本质特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科学的性质与特征
第一节 “科学”是什么
一、科学概念的起源与含义
二、科学概念外延的歧义性
三、科学概念内涵的层次性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特点
一、系统性
二、层次性
三、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四、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第三节 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与特征
一、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
二、科学认识活动的特征
第四节 科学精神
一、理性信仰
二、感情中立原则
三、普遍主义
四、公有主义
五、不谋利精神
六、怀疑精神
七、结语

第二章 医学发展过程与阶段
第一节 医学及其特征
一、医学与医学科学
二、医学学科的根本性质
第二节 四种医学模式
一、巫术与宗教医学
二、朴素经验医学
三、机械医学
四、系统医学
第三节 医学进步的历史进程
一、古代常规医学科学
二、近代医学科学革命与近代常规医学科学
三、现代医学科学革命和现代常规医学科学

第三章 中医西医概念分析
第一节 中医概念分析
一、中医概念的起源
二、中医与中国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等概念的关系
三、中医概念确立的逻辑规则
四、中医概念确立的科学根据
五、中医与西方古代医学的同质性
六、中医与西医的异质性
七、名义与实质上的中医
第二节 西医概念与西医东进的影响
一、西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二、西医的东进与中国文化危机

第四章 中医理论模型论——以《千金方》医学理论为例
第一节 《千金方》概述
一、《千金方》简介
二、《千金方》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千金方》医学理论的结构
一、医学理论中的五行分类思想
二、医学理论的具体形式与模型特点
第三节 《干金方》医学理论体系的实质
一、五行思想的起源与特点及其在《干金方》中的体现
二、《千金方》中五行及其他理论概念的实质
三、从概念形成体系的条件与过程
四、结语

第五章 近代中医衰落的历史轨迹——从被质疑,被边缘化到被否定
第一节 中医的衰落
一、中外传统医学的交流
二、西方近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碰撞
三、中国传统医学面临质疑
四、中国传统医学走向衰落
第二节 中医被边缘化
一、戊戌变法对中医官方地位的冲击
二、留日医学生及其导致的中西医力量格局的逆转
三、中医与西医在体制内外的转换
四、“漏列中医案”
五、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失去制度保障
第三节 中医的合法性被否定
一、新文化运动
二、“废止中医案”
三、中医丧失了在医学领域的话语权
四、总结

第六章 中医合法地位的再确立
第一节 中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冲突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背景
二、中医的历史包袱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中医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的中医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中医合法性的再确立
第三节 党和政府确立中医合法性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因素影响
二、具体的国际国内形势
三、中医自身的某些优势
四、民生与经济
五、革命年代建立的感情纽带
第四节 中医合法性的再确立基于政治考量
一、中医合法性的再确立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中医合法性的再确立符合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一贯主张
三、中医合法性的再确立反映了社会实际需要
四、中国共产党对中医仍然持唯物主义态度
五、中医合法性再确立的后续效应

第七章 中医近现代发展的新方向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
一、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回顾
二、中西医的差异点与结合点
三、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第二节 中医现代化
一、中医现代化概念
二、中医现代化的背景
三、中医现代化的多重目标
四、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途径
五、中医现代化的结果是现代化的中医吗

第八章 中医形象思维
第一节 形象思维概述
一、思维
二、形象思维元素与特征
第二节 中医形象思维源流
一、《易经》的形象思维思想
二、《内经》的形象思维方法
第三节 中医形象思维的本质与类型
一、“象”“言”“意”
二、中医形象思维的类型

第九章 结论
附录一 从青蒿素的发现看中药的发展方向
一、青蒿素是西药还是中药
二、发现青蒿素的思路表明青蒿素是西药
三、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与方法表明青蒿素是西药
四、结语
附录二 体制内中医的名与实分析——名义上有中医,实质上没中医
一、中医在体制内外转换的过程
二、体制内中医的基本情况
三、一个综合性大医院中医科个案调查及其数据
四、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