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当代价值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70762
  • 作      者:
    蒋晓俊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蒋晓俊,男,1982年生,壮族,广西桂林荔浦人。2006年本科、2009年硕士研究生均毕业于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年获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中国出版》、《云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理论导刊》、《广西社会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当代价值研究》从“实践”和“现实的人”这两个基本点出发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观,以此为基础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思想中人的维度与社会的维度两者有机统一,阐释贯穿于他们探索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视角、理论价值取向与思想特征以及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等三个方面,由此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探索的当代价值,即按照“基本理论概括——理论价值提炼——中国现实启示”的思路来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书中以全球化视域分析了当前社会建设的“中国问题”,包括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类似的“两难问题”、与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以及中国自身的“特色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当代价值研究》:
  社会唯名论的代表性学者主要有英国思想家赫伯特·斯宾塞、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法国心理学家加布里尔·塔德等,他们基本上认为社会只是一个虚幻的存在物,只有名称的代表物,组成社会中的个人才是真正的实体存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特性和作用。其中,斯宾塞主张社会的起源是由个人或个人的利益所决定的,社会的性质反映的是社会中个人的性质,个人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性质,强调社会服务于个人。他基于个人的性质来研究社会的性质。塔德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社会及一切社会现象是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哪里发现了个人心理的互动,就能够在哪里发现社会和社会现象”。他基于个人及个人的心理来研究社会。总体上来说,社会唯名论者研究社会的出发点是社会中的个人,将个人的行为、心理等作为社会研究的核心要素,进而阐明社会的基本性质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过分夸大这些要素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则陷入了唯心主义之中。
  社会唯实论的代表性学者主要有法国实证主义大师奥古斯特·孔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等,他们基本上认为社会由个人组成之后形成独立的存在物,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性的实在整体,社会的性质已不能由个人所代表,而是由社会中的集体行为所决定。其中,孔德认为社会不是单个人的简单堆积相加,而是由众多部分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他主张社会对于个人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研究人要在社会中研究才有价值。涂尔干关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则有自己的主张:“一方面,他承认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另一方面,他又坚持社会是不依赖某个具体的个人而存在的突生现实。”所以社会既区别于组成自己的各部分,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又不能视作简单的个人集合,具有自身的决定性。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社会建设的概念
二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不同学科侧重点
三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
四关于西方“社会建设理论”
五小结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探索社会建设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一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在实践理论框架中“现实的人”的逻辑
三“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审视与批判
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批判
二对人的全面异化的批判
三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批判
第三节  未来合理社会的科学构想
一未来社会建设的第一要务:发展生产力
二未来社会建设的制度前提:变革生产关系
三未来社会建设的本质诉求: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四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社会保障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探索的
价值取向及思想特征
第一节  社会建设价值取向
一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价值基准
二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建设的终极价值
第二节  社会建设思想特征
一实践性与人民性相结合
二一般性与具体性相结合
三批判性与建构性相融合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思想的
实践与发展
第一节  毛泽东以实现平等为目标统筹社会建设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社会建设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下的社会建设
三致力消除三大差别建构平等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社会建设
一基本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社会建设
二总体构想:由“温饱”奔“小康”
第三节  江泽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一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谋求社会全面发展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逐步丰富社会建设内容
第四节  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
社会建设
一基本方向: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基本经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人为本、
公平正义和党的领导
第五节  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一社会建设的双轮驱动:“在改善民生和
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二社会建设发展的新方略:“加快推进
社会体制改革”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思想在中国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全球化视域中社会建设的“中国问题”
一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类似的“两难问题”
二与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
三中国自身的“特色问题”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规律探析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遵循经济建设是基础、
社会建设是支撑的规律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运用大社会建设与
小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把握公平正义
贯穿于社会建设始终的规律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