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a contrary farmer's thoughts on living forever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68888
  • 作      者:
    (美)吉恩·洛格斯登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冷幽默、大实话、战胜癌症、田园生活……

一本优秀的睡前读物,一部冥想的佳作

 《晶报》深港书评-周榜(2016-03-19)

季风书园-书讯荐书(2016-03-25)

《羊城晚报》“爱读书会”(第109期)荐书榜

《深圳晚报》:书评人都在读什么?15位著名书评人的私人书单/麦小麦

东方历史评论-周六荐书世界读书日特辑/50本好书推荐(2016-04-23)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2015-03-25)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年3月新书推荐

@天天好书-新书(2016年3月)

小阅读Random:一场严肃而美好的自然文学之旅(自然文学类书单)

第三届中国读友读品节推荐读品名单(社科类)

2016世界读书日好编辑精选推荐书单


展开
作者简介

吉恩·洛格斯登(Gene Logsdon),一位多产的非虚构类作家、小说家和记者。至今已出版超过24部兼具实用及哲理性的作品。他在俄亥俄州的上桑达斯基镇居住,经营着一家农场。他的博客“执拗的农夫”(http://thecontraryfarmer.wordpress.com)广受欢迎。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作家兼农夫的吉恩·洛格斯登的心灵自传,在轻松幽默的笔触下,蕴涵着对自然、死亡和永恒等重大主题的深思。

    本书记录了他对俄亥俄农场童年时光的回忆、成年生活的奔波、养儿育女的苦乐,以及年近八旬时身患癌症的痛苦。

    吉恩相信,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防风草、繁缕、猪草、鸢尾花、秃鹰、墓园、小猫乔吉等等,它们成了本书的主角,讲述着大自然神秘的生命课程。正是依靠着大自然的教诲,吉恩的病情奇迹般地获得好转。

    吉恩在一次专访中笑言,如果这本书没让你流一滴泪,他就把你买书的钱退还。


展开
精彩书评

    冷幽默,充满智慧和创意,偶尔富有诗情,战胜癌症而存活下来的洛格斯登就是这样冥想和调侃生死轮回、大自然的韧劲以及人类干出来的蠢事……这是本juejia的睡前读物,简洁的散文发人深省、积极励志,无论是赠予你喜欢的园丁、大自然的爱好者,还是送给哲人或者怪脾气的家伙,它都是一份完美的礼物。——《出版人周刊》

    尽管洛格斯登和其他作家一样热爱自然,他却拒绝在描写自然时沉溺于惯常的感伤和诗意。在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散文中,洛格斯登让我们读到的是大白话和冷峻的洞察力,还有挑衅性的见解……这是一部冥想佳作,文笔朴实但观察敏锐,弥漫着智慧与阅历。——《科克斯书评》

    只有三个人能够完全仅凭写些你我都知道的常识谋生,洛格斯登便是其中之一。——维斯·杰克逊,美国土地研究所所长


展开
精彩书摘
  《新民说  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
  第一章 无常的牧场
  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了怀疑,怀疑过去所学的一切——生与死、因与果、始与终、有穷与无穷、永恒与无常;但我知道,自己的这些疑惑,何时如兵临城下般,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四十年前,我选择回到儿时旧地度过余生,落脚安家的那块狭长地就在小溪边上。旧地图管这小溪叫沃泊尔溪,因为附近曾住过一位怀安多特①印第安酋长。小溪刚够五英尺宽、一英尺深(汛期除外),却是连接我现在的土地和我儿时家园(小溪上游约两英里处)的纽带,中间数百英亩的溪谷是我童年时的游乐场,也是我成年后的人生学堂。低矮却十分陡峭的山丘将这片小溪谷环抱.一个多世纪以来,放牧的羊群将谷间的草地修整得如同高尔夫球场一般平滑。我可以在这片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徜徉,因为整块地都归我母亲的家族,也就是罗尔(Rall)家族成员所有。但我并没因为这样的好运而心怀感激,我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谁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几百英亩的私家大草地上漫步闲逛.不是吗?孩提时,我们把这片草地叫作“永久牧场”,“永久”和“牧场”这两个词在我的脑海里简直就是一个词——永久牧场。我们的父母都是牧场上的农民,他们就是这样称呼它的。在我们心里,它以前是牧场,现在是牧场,将来也一样是牧场。
  从这片牧场本身我就该领悟到,“永久”不过是种假象。那些慢慢腐烂的老树桩默默讲述着牧场的过去。这里曾经是一片林地,它们都是这里的参天大树。如今,这儿成了牧场,它们也只剩巨大残桩,星罗棋布。圣詹姆斯溪汇人沃泊尔溪的地方有一个史前建成的土垒,现在也只剩土垒的后半截依旧屹立在那儿。(真神奇,在俄亥俄州的一个牧羊场深处居然会同时出现欧洲犹太基督徒和美洲原住民的名字。)大家都说它是人工建造的,可它孤单地杵在那儿显得有点儿突兀,与沿溪的谷坡又都不相连。我却被它彻底迷住了.还把这儿的图书馆所有和“筑丘人”①相关的书读了个遍。我知道,比我们先住在这儿的怀安多特印第安人与特拉华印第安人都不是神秘的筑丘人。我站在这个梨形土丘的最高处.想象那些神秘人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把一筐又一筐的泥土搬到这儿。我假装自己穿越到他们的文化时代,成了他们当中的一员。我想让他们现身,要他们从土里走出来对我说话。他们在两条溪流的交汇处筑土丘是有什么原因吗?难道这儿在他们那个时代就已经是整个溪谷里最佳的垂钓点了?从我家出门跨过沃泊尔溪,对面小山的山脊上有条弃用的水井管道,周围散落着一件件陶器,这里显然住过一户美洲拓荒人。事情变得更神秘了。在这户人家的旧址上能找到我们的文化时代里才有的人造物件。我的一个姐妹就在这儿发现了一枚黄金结婚戒指,于是与她丈夫在这附近建起了他们的新家。可有时,我们也能在这儿发现古文明用具.比如燧石箭头。
  它们顿时使黄金戒指变得很不搭调。家里人传说.有个黑人曾在这儿的一间小棚屋里住,他为我们的祖父工作过。但是,有户人家曾在这儿居住是很明显的事,而且他们住在这里的时间比祖父在世的时间还要早.住的房子也绝不仅仅是个小棚屋。无论如何,这些人对我们来说就和建土丘的那些人一样神秘。母亲把那些散落一地的陶器叫作“瓷器”,而盛产瓷器的中国却同筑丘人一样,与我们相距遥远。
  面对如此古老神秘的土丘,我们家族的第一反应是.亵渎它。我的一个老伯父告诉我,曾祖父曾在土丘上犁地,还在上面种起了玉米。如果是借助马匹和单铧犁,这还可能办到,但要想用拖拉机在上面作业,那就没啥可能了,因为土丘的三面斜坡实在太陡了。我本来不太相信伯父的话.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居然真看到与土丘一溪之隔的峭坡上有老犁沟。那山坡已是杂草丛生,老犁沟的痕迹却依然清晰可见。
  如果在那些山丘上都能犁地,我猜在这个土丘上也可以犁。可是,那些早期的定居者为什么偏要在陡峭的山坡上耕田种地呢?附近不是有平坦又肥沃的洼地吗?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平地上长着大树,地里还暗藏瓦片,所以要想在平地上耕种,还得先把它们清理掉。
  这片土地的种种遗迹都在不停告诉我,这个溪谷绝非天生就是牧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它之所以成了牧场,只是因为早期在这儿生活的农民最后发现,谷中的山坡虽然很低,但是太过险峭,不适宜长期耕种,而且小溪近旁的一些平地过于湿软,跟沼泽地差不多,容易被水淹。再说,每个农场都需要草地来放牧饲养的牛羊,所以,把山坡都变成牧场才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当然了,一切都得经济说了算。
  ……
展开
目录

'001第一章无常的牧场 / 其他动物只知道活在当下,不自觉地遵循着一种智慧,而我用了八十年时间才领悟到这种智慧,而且很可能要再用上八十年才能把它掌握。

010第二章神奇的花园疗法 / 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最适合用于描述生命进程的词。

020第三章永远到底是多远 / 以前我用神父的这个比喻来描绘天堂,可现在,盯着不愿乖乖待在我手臂上的该死玉米棒,我用它来想象地狱。不,没人配得上“永恒”,希特勒也不配。

024第四章母亲坟头的双领鸻 / 我的孩子们只看见一只鸟和草里的三只鸟蛋,而我看到了母亲的精神,呼啸着保卫天地万物,把她的坟墓也变成了绿色的生命摇篮。

028第五章大理石墓地也可以是果园 / 受到保护的处女地,罕见或奇异的景观植物以及偶尔的本地先锋物种可以联手把公墓变成一块磁铁,吸引来大批野生物,把原本毫无生气的石墓碑林当作它们的庇护所。

037第六章啊,令人梦寐以求的长生秘诀 / 我自己的小农场,是我天堂般的王国——这份喜悦正慢慢渗出一种新的平静,滋润我,让我易于接受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我开始同情那些相信宗教或者相信科学的人。

044第七章猫咪乔吉 / 乔吉是只再普通不过的老猫,但对我们四岁的儿子杰瑞来说,她却给了他亲情之外的第一份友谊。乔吉抓来老鼠,他就奖励乔吉饼干。当浣熊跳到露台上,杰瑞以为它要吃小猫咪而吓得躲起来的时候,乔吉却很勇敢,留在那儿和浣熊对峙。

048第八章“不死”课堂Ⅰ:繁缕篇 / 大地本可以成为永久的花园,是我们在阻挠这一切的发生。我们每年都撕碎大地的土壤,这是阻止它成为永久花园的第一步。

054第九章“不死”课堂Ⅱ:猪草篇 / 猪草正大踏步向我们产业化种植的粮田进军,想把我们从人类自己的手中解救出来,说服我们放弃机械化的粮食生产体系,重新拿起锄头,进行传统农耕。

060第十章他们为什么要自杀? / 假设我们自幼便相信,我们是永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食物链上流转,也终归回到食物链,这一切美好得令人欣慰。假设真能这么想,还会有人认为自己在地球上是多余的吗?

071第十一章也许上帝就是一株纯红的鸢尾 / 我依旧认为,死亡是件非常非常遥远的事。我只是决心要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生活;在这儿,新房不能比老人、鸢尾花和松树林更重要。

080第十二章大自然的那股子韧劲儿 / 我们为每况愈下的环境发愁固然情有可原,可一味的担心却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大自然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它在我们身边就随处可见。

089第十三章欧洲防风的长生秘诀 / “要像我们防风一样形成鲜明的个性。我们的味道只受少数人赏识,不是大众口味。你得吸引独具慧眼的少数人,而不是取悦那些向来只对金钱交易感兴趣的大溜派。”

094第十四章杀猪日 / 有人说,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得吃肉,要是不吃肉,过不了几代,人类就得退化;也有人说,我们是杂食动物,不吃肉也能活,只不过是肉实在好吃,我们才戒不掉。

102第十五章秃鹫的诱惑 / 秃鹫是农场与花园现实的最佳象征,是生死冲突的完美图腾:它是幻想中的雷鸟,在空中美得让人窒息,在地上丑得令人生畏;生与死,便笼罩在这漆黑的羽毛与火红的脑袋之下。

110第十六章去它的“利滚利”——我们近乎不朽的发明 / 如果人类真像我们自己坚持认为的那样理性,那我们究竟是为什么需要“钱”呢?没“钱”的世界肯定会是人间天堂。

119第十七章在人类中求生存 / 人类对大自然所做的一切,就像一艘迎着大自然挺进的无畏战舰,看似无坚不摧,其实却有不少漏洞。如果,你找到了那些瑕疵裂缝,找到了与环境友好共处的位置,你会发觉,你也获得了些许大自然在面对逆境时的忍耐与平静。

128第十八章再干久一点儿 / 如果你能尽量推迟死亡的到来,你便迈出了走向不死的第一步。如果你是个闲不住的老家伙,还偏偏有园子有农场,那你就得这么做:能拖到明天的事情,今天打死也不干。

141第十九章独自哭泣的秘密角落 / 流逝的时光把我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都带走了,只给我留下了少年,少年又长成了男人和女人。小男孩和小女孩一“死”就真死了,不像死尸还有生还的可能;死尸经过腐烂分解就会回归生命,而他们的童年,一去不返。

146第二十章直面死亡 / 传统文化说,有个慈爱的上帝在天堂注视着我们,但是有人不相信;我喜欢对这样的人说,我就是证据,这样的上帝或许真的存在。

157第二十一章又一春 / 大地不是埋葬尸体的墓室,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生命都在这儿重整旗鼓,蓄势再发。

181致谢

182译名对照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