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之后又一次“岐黄对话”。
探讨现代环境下学习中医有效、高效的方法。
一本书带您快速进入有效临床应用中医的大门;
不仅中医生提高学习效率,西医生也可短时间应用中医。
本书将中医的理论化繁为简,重新整合出少而精、简单而实用的理论。指出一条学习及运用中医清晰简捷的途径,沿着它可以径直穿过曲折迁回、纵横交错两千多年的中医迷宫。
篇幅短小精悍,特别适合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有利于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学到中医的基本理论。
作者独具匠心地使用了中西医大尺度对比和相反相成等方法,来加深、强化对中医经验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是学习中医和临床诊治实用、普及之佳作。
中医难学,人所共知。“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常人学习中医就很困难,初学初用中医者之困难可想而知。该书正是打破传统学习中医难的尝试,以使更多初学和初用中医的人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在尚还年轻之时,就可以去冲刺高峰。
该书以独特的眼光,对中医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将中医的理论化繁为筒,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剥离那些非本质的、无效的,或可有可无的东西,抓住本质,重新整合出少而精、简单而实用的理论。
"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精读"一本通",学会中医诊断所特有的辨证思维过程,熟悉常用中药的功效,花上一年半载,就能掌握中医的诊断治疗,经过一段实习,做个合格的中医生应该没有问题。再实践两三年,应能成为一名好医生了。
这是一本指导读者如何简捷有效地学习及运用中医的图书。
作者以独到的眼光,较详尽地剖析有关中医的各种问题,提醒我们既不可自弃,也不能自大。他抓住脏腑辨证和中药治疗这两个关键,将中医的理论化繁为简,重新整合出少而精、简单而实用的理论。
书中贯穿着相反相成的手法,用逆耳忠言指出中医缺点和不足的同时,加深人们对中医经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就像在激烈讨论中要驳倒对方的同时,也掌握了对方的理论。
本书篇幅短小精悍,不仅文字简单通俗,还多用图表概括总结,使人一目了然,便于学习时翻阅、查找和对比。特别适合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有利于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学到中医的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中运用,取得阶段性的临床效果,从而加强医吝继续深造的信心。
本书尤其适合中医院校的在校生和初到临床工作的中医生阅读学习,也可供高年资的中医生或中医研究者参考。不仅对自学者和西医学习中医者会有很大帮助,还能使中医爱好者及反对者对中医的认识更为立体和深入。由于思维方式及表达简单直接,本书非常适合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学习。
推荐序
中医学是中国的瑰宝,亦是世界的瑰宝。过去,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大踏步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的健康贡献良多。
梁君晓云1978年至1987年在广西医学院攻读本科及研究生, 1995 年获得德同法兰克福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其间,多次进修中医,2003 年至2005 年,曾拜于中国科学院院十陈可冀先生门下攻读中医博后。十余年西医院校的学习和临床,打下了扎实的现代医学功底;二十年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研究,熟练地掌握了中医基本理论,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好的诊疗效果。与此同时,梁君又在思考如何培养国内外中医人才的问题。
中医难学,人所共知。东汉中医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世上"才高识妙"之人甚少,常人学习中医就很困难,初学初用中医者之困难可想而知。"再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始已。"然而,经过努力,有涯的生命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无涯的知识。该书正是在此方面做出了尝试,以使更多初学和初用中医的人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在尚还年轻之时,就可以去冲刺高峰。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攀得更高,走得更远。
这本书的目的,是指导读者如何简捷有效地学习及运用中医,以解决人才匮乏导致的中医衰退。作者以独到的眼光,较详尽地剖析有关中医的各种问题,提醒我们既不可自弃,也不能自大。他抓住脏腑辨证和中药治疗这两个关键,将中医的理论化繁为简,重新整合出少而精、简单而实用的理论。篇幅短小精悍,特别适合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有利于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学到中医的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中运用,取得阶段性的临床效果,从而加强医者继续深造的信心。
作者还独具匠心地使用了中西医大尺度对比和相反相成等方法,来加深、强化对中医经验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该书力求达到学习中医"一本通",而不像坊问其他书,通常只涉及中医的某部分,如仅是诊断、中药或医案等。可以说,这本书是学习中医和临床诊治实用、普及之佳作。
书中有诸多精彩之处,读后获益良多。梁君能大胆提出其观点,说明他对中医探索的深入和执着。但有些看法并非定论,有待商榷,见仁见智,引发讨论,唤起社会对中医的重视,达到抛砖引玉之效。由是作序。
国家级名老中医
南京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
国务院津贴专家
2015 年5 月
自序
"大道至简"是指大的智慧、大的道理,是极其简单的,很容易说清楚,就像俗语所说"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而中医理论却相反,非常复杂烦琐,难以明白,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学习中医的人很难掌握其实质,造成人才匮乏,合格的医生少,好的医生更少,医治效果普遍不理想。医学义是以疗效说话的,疗效不好则看中医的病人就少,社会对中医的怀疑、责难就多,中医就会越来越弱势,导致连中医生自己也没了信心,更多地转向两医。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中医院多是"挂羊头卖狗肉"中西医结合医院是"羊头狗头一起挂飞卖的更是"狗肉"。显而易见,中医的信誉随着普遍的疗效欠佳而每况愈下。
我们却看不到症结之所在,误以为只要有政策支持,造些舆论,喊喊不要数典忘祖之类的口号,就能挽回颓势。或者认为问题出在医疗结构或教学方法上,但改来变去也不见起色。还有一些学者,弄出一些换汤不换药的"新"理论,或是从哲学、文化层面去谈各种可能性,或是把什么现代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各种理论套入中医。多方向的研究本来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纯粹为了理论而理论,或者为了辩论而理论,那就对中医的临床实用性中医的命根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使本来就繁杂玄虚的中医理论变得更加难以把握。有些人甚至去攻击西医,转嫁危机,全然不顾西医已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主流这个事实。我们要做的其实恰恰相反,应该想想如何能使现代医学和科学为我们所用,让中医的命脉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跃动。
那为什么中医理论会如此复杂烦琐呢?因为它的形成受早期各方面条件限制,对人体和疾病认识不清,以致问题越解释越多,越解释越复杂。其中也有人为神秘化的因素,故弄玄虚以掩饰不足。没有自信,不敢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与西医不同,伯被视为不科学。看看人家欧美那些另类医学和疗法,在西医的重重包围下,并不去迎合,而是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与西医及现代科学不一样的理论。例如在德国,几乎每个普通药店都有另类医学的药品和制剂,被人接受程度之广泛,可见一斑。
本书以独特的眼光,对中医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将中医的理论化繁为筒,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剥离那些非本质的、无效的,或可有可无的东西,抓住本质,重新整合出少而精、简单而实用的理论。
寻找原因是为了解决问题,本书之最终目的,是要对如何学习及运用中医,指出一条清晰简捷的途径,使读者沿着它可以径直穿过曲折迁回、纵横交错两千多年的中医迷宫。路标明确才不会误入歧途,避免弯路就能够事半功倍。会中医的人多了、水平提高了,临床效果也就能普遍提高,就能使整个中医重新振作,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当然,本书并不能使人不劳而获,该下功夫的地方还得下功夫,毕竟中医是一门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医学,再怎么精简浓缩,也势必会留下相应的厚重,何况还有新知识的融入。但是只要心无旁驾,精读这册"一本通",学会中医诊断所特有的辨证思维过程,熟悉常用中药的功效,花上一年半载,就能掌握中医的诊断治疗,经过一段实习,做个合格的中医生应该没有问题。再实践两三年,应能成为一名好医生了。
在写作上,本书也遵循简约原则,不仅文字简单通俗,还多用图表概括总结,使人一目了然,便于学习时翻阅、查找和对比。而且篇幅只有薄薄的两百来页,其中仅区区几十页是需要记忆掌握的。书中贯穿着相反相成的手法,用逆耳忠言指出中医缺点和不足的同时,加深人们对中医经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就像在激烈讨论中要驳倒对方的同时,也掌握了对方的理论。
本书尤其适合中医院校的在校生和初到临床工作的中医生阅读学习,也可供高年资的中医生或中医研究者参考。不仅对自学者和西医学习中医者会有很大帮助,还能使中医爱好者及反对者对中医的认识更为立体和深入。由于思维方式及表达简单直接,本书非常适合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学习。
本书模仿《黄帝内经》岐伯与黄帝对话的写作形式,是想表达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无论岐伯、黄帝的在天之灵,会因为我们坚守着他们的理论不变而感到宽慰,还是由于我们墨守成规、不能发扬光大而斥我们为不肖子孙。
【文摘1】
第四 敌友难辨——谁损害了中医?
某些搞自然科学和科普的人,不相信中医是丝毫不奇怪的。他们反对中医,也仅仅是在短时间内,时间长了他们自己都会觉得没兴趣。有句话叫作"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他们只能从外部攻,加上其中医知识有限,攻不了很深,所以对中医的损害不会很大,况且他们反中医是开诚布公的,人们会有所警惕,仔细去分辨对错,也有机会跟他们争辩。
我遇见的绝大多数西医生,都是不信中医的,无论国内国外。但他们不会去反对中医,中医对他们既没有利,也没有害,他们只闷头傲自己的事,由你中医自生自灭。所以他们也损害不了中医。
真正损害中医的,是某些靠打着中医的幌子捞好处的人,人们不容易认清他们的面目。首先像那些所谓大师们,从吃红薯、吃茄子、吃绿豆、吃生泥锹,到甩手、拍手,甚至把浑身打得痕紫……打的都是中医的旗号,不知毁坏了多少中医的声誉,搞得别人以为中医生都是骗子呢!
还有就是打广告的,比如电视上卖中药的,吹得神乎其神,再难治的病用他的药都能一治而愈;又比如搞推销的,说是一种中药就可以治几十种病,完全不顾及医理;另有一些中医专业人员,我在德国就见过,自己搞针灸就宣扬只有针灸对外国人有效,中药无效,还有些人口口声声说中医怎么好,实际上是在槽蹋中医,因为他们根本没学过中医,只是看了一两篇科普文章后,就声称自己懂中医,治好过不少病人,还以为这样能蒙住别人。如此招摇撞骗,影响极坏。
最可怕的是,好像连外国人搞上中医以后,也容易变成胆大包天的"大师"。我就见过不止一个德国的西医教授,搞基础学科的,接触一些中医理论后,也没经过系统学习和临床实践,摇身一变就成了中医专家,在大会小会上大言不惭地解释、回答各种临床诊疗问题,错误百出,谱都不靠,竟然还成了公认的专家,甚至受聘于医院,这怎么得了!
【文摘2】
第十二 望、闻、间、切——四诊孰轻孰重?
岐:四诊是中医调查、了解病情,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为诊断提供依据的具体方法。
1.望诊
来看一个脸炙人口的故事,它常常作为中医"望"诊的例子,来说明《黄帝内经》里的"望而知之谓之神"。
黄:这句话的意思是,望望病人就知道他患的是什么病,这样的医生是神医。您想说的是那个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吧。
岐:对,你来说说看。
黄:扁鹊瓢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看了一会儿说"您有小病在表皮纹理中,不及时治怕会深入体内。"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公对他人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来显示自己的本领尸'过了10 天,扁鹊见桓公又说"您的病在肌肤里了,不治将会更深入。"桓公又不理睬。又过了10 天,扁鹊又说"您的病到肠胃了,不治将会更深入。"桓公不高兴,还是不理。再过了10 天,扁鹊远远看见桓公就转身躲开了。桓公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要躲,扁鹊说"病在表皮纹理中,用热敷能治;病在肌肤,用针灸能治;病在肠胃,用汤药能治;现在病深入骨髓,已经没办法治了。"又过了5 天,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走,桓公就病死了。
岐:此乃著名篇章,曾选人中学课本,让孩子们学习。它的意思是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引申为告诫人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黄:我很想知道,蔡桓公患的到底是什么病?扁鹊只看了他一会儿,就能做出诊断和预后。且病人一直没感到不适,直到35 天后才感到身体疼痛,然后竟然病死了。
岐: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述"与之痹疾,可急之,如桓公,不己,必亡"。这里说的是痹病。
黄:那就是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相当于西医学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岐:中医里说"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也……有风、寒、湿、热及筋、骨、血、肉、气之别。"但元论哪种痹病,都不至于到了骨髓才有症状。
黄:会不会蔡桓公讳疾忌医?
岐:应该不会。你看他刚一出现身体疼痛,就急忙派人去找扁鹊了。
黄:扁鹊好像有点故弄玄虚,其实他完全可以直接跟病人说,患的是什么病及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病人肯定会愿意治疗的。而他却如此躲躲闪闪,绝非大丈夫所为。
岐:故事编得这么夸张,反而会导致别人的不相信,使本来很有用的中医望诊,都被连累而受怀疑。
中医的望诊包括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见下图) ,其中很重要又具中医特色的是舌诊(见下页表)。
推荐序
自序
第一 为什么要学中医?
第二 复杂的背景——中医的哲学、文化、历史
第三 另类医学的果敢
第四 敌友难辨——谁损害了中医?
第五 总论——重整旗鼓,从一开始
第六 中医教学模式的探索
第七 是否该学经典著作
第八 从实用角度看阴阳五行——中医基础理论
第九 不同的医学,不同的整体观
第十 具体与模糊——中医的病因
第十一 采集临床资料——从挑西瓜到"司内揣外"
第十二 望、闻、问、切四诊孰轻孰重?
第十三 脏腑——器官?
第十四 气、血、津液、精
第十五 中医的诊断——化繁为简释辨证
第十六 脏腑辨证表
第十七 治疗的适应证——扬长避短
第十八 治疗原则——求"证"、分缓急、三因制宜
第十九 不接经络穴位也能针灸?
第二十 学习针疗可速成
第二十一 中医生存的根本——中药
第二十二 方剂学——不囿于君臣佐使
第二十三 中药治疗学——药证相应与药症相应
第二十四 中药分类
一、桂风药(解表药)
二、化痰止咳平喘药
三、清热药
四、泻下药
五、社风温药
六、化湿药(芳香化湿药)
七、利水渗温药(利湿药)
八、温里药(桔寒药)
九、理气药(行气药)
十、消食药(消导药)
十一、止血药
十二、活血化癖药
十二、安神药
十四、平肝息风药
十五、开窍药
十六、收涩药(收敛固涩药)
十七、补益药(补虚药)
第二十五 中药西用——对辨证用药的补充
第二十六 中成药——中药向西药的靠拢
第二十七 貌合神离的中西医结合
第二十八 预防——治未病
第二十九 养生——选择很重要
第二十医 医案学——从理论快速通往|临床的桥梁
附本书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