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知识创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35903
  • 作      者:
    申俊龙,王希泉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系列: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知识创新》是一本关于中医知识隐性特征对中医知识传承影响的学术性著作,反映了基于隐性知识管理来研究中医传承影响因素的最近理论研究成果。《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系列: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知识创新》通过文献阅读、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归纳和总结了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因素,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揭示了中医隐性知识传承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中医隐性知识传承均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对中介变量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验证了先前提出的大部分研究假设,并讨论了这一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系列: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知识创新》:
  1 绪论
  中医学历经了几千年,仍岿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其传承与创新发展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在过去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学逐渐形成了在传承和实践的基础上创新而来的独特知识体系,中医辨证施治过程蕴含了中医专家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和治疗方法,因而缺少广泛的临床实践和专家指导很难体会中医理论的深奥微妙,这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特性正是中医隐性知识思想的体现。
  正是由于中医蕴含大量隐性知识及其特有的师承教育模式,中医传承受到单个个体知识体系、能动性等因素制约,其现状不容乐观,据统计,1920年全国中医从业人员约80万人,1949年约50万人,2008年降至25.3万人、占医师总数的11.7%,而全国名老中医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000人减少至现在的不足500人,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和方法濒临失传。由此人们不难发现,中医显性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传播已相对容易,而个人和组织拥有的独特的、难以模仿的、有价值的中医隐性知识正在成为中医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1.1.1 研究对象
  知识,作为人一切认知与实践活动的要素,贯穿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始终,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当今世界,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和首要资源,人类正步入知识革命、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知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及经济成长的动力。1996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简称“知识经济”)的概念。
  首先,人们需要理清数据、信息、智慧和知识的区别和联系。首先看智慧,其很难定义,智慧是一种思考力,是在知识基础上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是一种哲学和方法论。与智慧相比,知识显然是一个下位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四个常见的基本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数据是原始的未解释的符号,是符号的记录;信息是经过处理具有意义的数据,是数据的关系;知识是含有观点发挥作用的信息,是信息的理解;智慧是综合经验进行创新的知识,是知识的运用。知识既能造福于人,也能成为一种损害乃至毁灭人类的武器,拥有强大的知识是件好事,但必须拥有相当的智慧,才能避免并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1]。
  知识,人们认为,是人们在头脑中将数据与信息及其应用之间所产生的有意义的联系,是在人所拥有的真理和信念、判断和预期基础上主要回答怎样(how)和为什么(why)的问题,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2]。
  中医学在本研究中,“中医学”是一个广义的名词,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学,也包括中药学。但在研究中医隐性知识时,更侧重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实践基础上的实用医学,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并且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医学经验与技术。然而,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特别是在西医药被称为当前世界乃至中国主流医学的今天,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
  近些年来,政府对中医的关怀、保护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医药教育规模也在一天天扩大,但中医发展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望的效果,中医的医疗市场在不断地萎缩,中医的诊疗手段也在一点点消逝,名老中医经验没有得到根本性继承,农村中医医疗严重缺失,民间特色中医疗法不断失传,中医学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态势。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担忧。
  众所周知,中医知识是中国文化中最能体现隐性知识特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科学。隐性知识由于难以被他人观察和了解,其共享、交流及模仿就显得更加困难,但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出价值。因此,如何对中医隐性知识进行有效地传承和挖掘,怎样识别影响中医隐性知识传承的关键影响因素、最终提升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关乎中医药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1.1.2研究目标
  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为中医药题词“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用现代知识分类和知识管理的观点来看,中医学不仅是一个有关医疗技术和诊疗经验的宝库,更是一座伟大的隐性知识的宝库。所以说,用隐性知识相关理论来研究和探讨中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然而,中医知识的隐性特征对中医知识的传承和共享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在西医称为当前世界乃至中国主流医学的今天,中医的传承问题引起了中医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实践者的焦虑,中医人才的不断流失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中医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基于隐性知识管理来研究中医传承影响因素是中医界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当代中医药的院校教育模式有利于基础化、标准化、普及化的中医药教育,但不能完全满足个性化、情境化、悟性化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需要,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面临瓶颈。这就需要人们从传统的师徒培养模式中借鉴意象思维培养方式,基于隐性知识管理、认知学说等理论,运用传承吻合度等科学分析指标,探索更能有效传承与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途径与模式。人们将对中医传承的传统模式和中医传承的现有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基于认知学说理论,分析在历史变迁中话语权的变化对中医知识创新式传承的影响,并尝试建立中医知识创新式传承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中医药创新式传承新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中医发展的“中国梦”。
  1.2 研究理论与方法
  1.2.1 研究理论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关于中医传承的理论研究。1993年郑炳生、何学敏将中医师承教育定义为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2006年王琦在《师承论》中将古代中医师承分为业师授受、家学相传和私塾遥承等多种。现代中医传承模式主要包括师徒型传承、院校型传承和科研型传承三种,2009年徐春波等认为应从医术、医理和医德三个层面,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理研究、基于临床的应用传承研究和基于创新的理论传承研究三个角度对名老中医进行传承研究。
  同时对于中医创新的理论研究也有长足的进步。2007年祝世讷提出中医药自主创新应从战略上突破,他认为自主创新的关键是自主知识产权,要抓住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开展科研,从而发挥中医药自主创新的战略优势。2010年范宇鹏、杨志敏在《基于中医知识特点,引入知识管理,探索中医传承新模式》中从现存的中医传承的三种模式和名医工作室出发,分析知识管理在中医创新中的作用,强调建设中医药知识管理体系,促进中医传承与发展。之后,2011年熊励、孙友霞提出协同创新的理论阐述,为中医创新中引入协同创新理论奠定基础。2012年卢朋提出在中医创新中引进中医辅助系统软件。2012年李小会、雷根平提出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是培养新一代名医与中医创新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在中医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所以人们必须重视对于国外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隐性知识概念于1958年由迈克尔    波兰尼首次提出,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说的”,所有知识都有隐性维度。
  在国内中医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中,许多学者在对中医知识隐性特征的研究中都认为大部分中医知识符合隐性知识的标准。中医作为一种知识,其神韵正在于有着“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特性。
  1.2.2 研究方法
  本文坚持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借鉴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具体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收益理论和激励理论为基础,分析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机制和动力机制,以归纳和总结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因素、显性化方式和显性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为体系。在实证调查过程中,主要通过开放式和半结构化的访谈获取资料,以南京市6家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建邺中医院、秦淮中医院、玄武中医院、白下中医院)的中医临床工作者为调查对象。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本研究首次提出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度的概念以评价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带来的绩效,并尝试将其定量化测量。在深入分析和获取本研究所需的足够样本数据后,本文利用SPSS18.0软件展开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之后运用LISREL8.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过修正找寻拟合最优的模型,探寻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具体实现路径。
  ……
展开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1.2 研究理论与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思路

2 中医师个体隐性知识测量与评价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隐性知识理论文献综述
2.3 中医医者个体隐性知识的特征与结构研究
2.4 中医医者个体隐性知识测评指标体系的确立
2.5 结论和展望

3 中医院隐性知识测量与评价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隐性知识理论文献综述
3.3 中医院隐性知识的理论与层次结构研究
3.4 中医院隐性知识问卷的编制及测试
3.5 中医院隐性知识结构的形成
3.6 中医院隐性知识测评研究
3.7 结论与展望

4 中医药隐性知识传承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3 问卷设计与调查
4.4 统计与分析
4.5 提升中医隐性知识传承的策略研究

5 中医药知识创新的特征与路径分析
5.1 中医药知识创新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5.2 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文献回顾
5.3 知识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
5.4 中医药知识创新的特征
5.5 中医药知识创新的途径
5.6 中医药在知识管理角度下的创新

6 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评价
6.1 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6.2 文献研究
6.3 专家访谈与调查
6.4 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指标体系
6.5 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验证
6.6 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策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