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命的真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68902
  • 作      者:
    (法国)柏格森(H. Bergson)[著]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亨利·柏格森以哲学家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像尼采一样,既是哲学家,又是诗人。他的文采斐然的著作直接影响了普鲁斯特。《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生命的真谛》选取其代表作品《创造进化论》《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等书的片断,读者既可了解柏格森的思想精华,又可欣赏他才气横溢的优美文笔。
展开
精彩书摘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生命的真谛》:
  
  生命的绵延在所有存在中,我们最确定、最了解的莫过于我们自己的存在。我们对于其他事物的认识或许都是外在的、肤浅的,而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却显得内在而深刻。那么,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我们这里所说的“存在”究竟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一部著作中曾经有过提及和阐述。
  首先我发现,我总是处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
  我时寒时暖,或喜或悲;我有时为工作忙忙碌碌,有时又干脆什么都不做;我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也会驻足思考一些其他的事情。知觉、感受、意志、想法,它们将我的存在分割成一个个部分,而我的生活也因为它们的依次更替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于是,我整个存在便处于无休止的变化之中。可这么说还是有些牵强,因为变化之剧烈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我把我存在的不同阶段和片断划分成一个个明确的状态,这些状态仿佛是一个个被切割出来的独立的整体。我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变化恰巧就存在于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中。若单独看每种状态,或许我会觉得它在当前的时间里是没有变化的。然而,稍加留心便会发现,所有的感觉、想法、意志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若保持一种精神状态不变,生命存在的绵延也会停止流动。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常常谈到“最稳定的内部状态”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所指的无非是我们对面前静止不动的物体的视觉感知。当我从某个特定的侧面、角度,在某种特定的光线条件下去观察一个静止物体的时候,我的肉眼所看到的这个物体也许并没有什么变化,模样依然如初。然而事实上,变化一直都在进行中,现在看到的已经不是片刻之前看到的了。也许这次看到的视像只是比上次看到的视像更久了一点点,然而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这两者之间已经有所不同了。
  记忆是过去通往现实的媒介,借着这个媒介,我的精神状态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积累绵延,不断膨胀,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发丰富与饱满。无独有偶,我的那些更深层次也即更内在的状态,比如知觉、感情、欲望之类,也都在不停绵延、变化着,它们绝不像简单的视知觉那样始终面对着一个静止不变的对象。然而,潜移默化中的变化常常被我们忽视,直到这种改变足以让我们重新确立新的态度,寻找到新的方向点,我们才注意到它,也只有到此刻,我们才意识到自身的状态已经变了。的确,我们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一刻也没有停歇,而“状态”本身其实就是变化。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还是处在同一种状态中保持不变,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保持不变”的状态,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同样,状态间的各种过渡也千姿百态,仿佛是同一状态被无限延长了一样,其相似程度也超出我们的想象。变化是连绵不断进行着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或许是它过于微弱的缘故,我们的眼睛却看不到心灵状态的这种变化。直到日积月累,变化变得十分显著时,我们这才注意到它,于是不得不用一个新的名称来命名它,并将它置于前一状态的旁边。对于这个新的状态,我们依旧认为它是保持不变的,直至另一个新的显著的变化(状态)出现,如此循环往复,无休无止。我们的心灵状态或日变化着的心灵生活之所以看上去是非连续性的,正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被一系列独立(相互隔离)的行动吸引了。实际上,在心灵生活的路途中,只存在一个平缓的斜坡,没有一个绝然的断裂带,只是由于我们的注意力只能观察到那种明显的行动,我们才产生了一个个状态(行动)是截然分立的错觉。我们的心灵生活具有不可预见性,也许有成千上万个事件在其中发生,而每个事件都似乎与前面的事件截然隔离,又与其后的事件毫无关联。如此一来,便造成了各个心灵事件之间毫无连续性的印象。然而,我们不要忘了,看似不同的各个事件却是存在于同一个连续性的背景之上的,这个背景已经为它们准备好了将其彼此分裂开来的间隔。如果我们把整个背景比作一组交响曲,那么各个事件就好比是一个个鼓点,它们时而在这里敲动,时而在那里震响。我们的注意力之所以为这些事件所吸引,只因为它们更具有吸引力,更能让我们产生兴趣。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每一个事件都产生于我们心灵生活的整体流动,每个事件都只是一个活动地带中得到最佳照明的点,这个活动地带包含着我们全部的感觉、想法和意志,一句话,它构成了我们在某个特定瞬间的全部存在,在实际生活中它就是我们的实际(存在)状态。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将如此界定的各种状态或事件看作彼此分立、独自存在的元素,它们应该是前后接续相互交融的兄妹,手挽着手,共同组成一个无穷无尽的生命之流。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创造进化论
生命的绵延
生命的进化
智能与本能
生命与意识
生命何所为
思维的摄影机机制

第二辑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
义务的来源
社会自我与个体自我
个人与社会
良知的裁决即社会的裁决
履行义务乃为一种习惯
对义务的抗拒
两种道德态度
道德先锋的感染力
两种力量
论正义
本能与智能
进化的方向与群体生活的两种形式
生命的动力
生命的意外遭遇——论偶然
恐惧、巫术与宗教
宗教是对死亡的对抗
原始人有哲学吗?
原始社会与禁忌
巫术与科学
论灵魂的解放

第三辑 时间与自由意志
心理状态的强烈程度
意识状态的多样性与绵延的思想
意识状态的组织及自由意志

第四辑 物质与记忆
新事源于意识
犹如折射的知觉过程
知觉与情感的差异
记忆的两种形式
关于一般认知:“记忆一形象”与运动
纯粹记忆
记忆何所居
细说联想理论
论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存在真实的运动

第五辑 笑
笑与喜剧性概说——形式与动作的喜剧性
情境和语言中的喜剧性
性格的喜剧性以及笑的本质

第六辑 杂集选
战争的意义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昨天和今天——总体上的展望
谈谈法国哲学和法国精神
论礼貌
关于加布里尔·塔尔德的讲话
何谓自由
论“灵魂不朽”
给威廉·詹姆斯的三封信
致斯特朗
给法郎士·阿鲍齐特的两封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