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水生动物寄生虫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9194083
  • 作      者:
    吴绍强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水生动物寄生虫学》主要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实用性强,包括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寄生虫病实用检疫技术,可满足不同水平实验室对寄生虫病的初筛和准确鉴定需求;二是理论水平高,编者多具有博士学位,查阅了丰富的外文资料,做到了与国际接轨;三是创新性强,《水生动物寄生虫学》收集的部分成果是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结晶,是填补国际空白的成果。
展开
内容介绍
  《水生动物寄生虫学》旨在就危害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寄生虫病和主要水生动物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病原、传播途径、危害、诊断与防治措施以及外来病在传入风险进行介绍。
展开
精彩书摘
  《水生动物寄生虫学》:
  1996年Chu等在我国山东和辽宁两省的海湾扇贝体内发现一种单孢子虫,但是没有定种。王中卫等(2009)首次在大连大窑湾贝类养殖区的太平洋牡蛎体内检出尼氏单孢子虫,谢丽基等(2012)在对我国沿海主要养殖贝类进行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时发现我国沿海贝类尼氏单孢子虫的感染率为3.99%(451/11291)。
  沿岸单孢子虫主要分布于北美洲东海岸,从美国弗吉尼亚州一直延伸至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广大高盐度(>25)海湾。从历史上看,沿岸单孢子虫导致牡蛎显著死亡的区域主要局限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特拉华州的广大海湾。然而,近年来在马萨诸塞州的海域也出现了沿岸单孢子虫导致牡蛎显著死亡的情况。
  由上不难看出,从美国弗吉尼亚州至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某些高盐度地区,尼氏单孢子虫和沿岸单孢子虫的地理分布有重叠,而且在该地区经常发现同时感染尼氏单孢子虫和沿岸单孢子虫的牡蛎存在。在孢子形成阶段可以轻易地将这2种寄生虫区分开来,沿岸单孢子虫的孢子分布于大多数器官的结缔组织,而尼氏单孢子虫的孢子仅分布于消化管的上皮细胞内。然而,仅仅依据形态学难以区分这两者的原形体阶段,必须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确诊。
  四、症状、病理变化及危害
  (一)症状
  单孢子虫感染多无特征性临床症状,感染牡蛎主要表现为外套膜萎缩、贝壳开口、组织水肿、消化腺苍白以及内壳上有黄褐色沉积。通常情况下,对尼氏单孢子虫高度易感的牡蛎感染后死亡较快。对尼氏单孢子虫耐受的牡蛎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并出现与感染强度有关的牡蛎体质衰弱、消瘦现象。孢子形成能够破坏消化管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基本结构。牡蛎患病组织水肿,内有白细胞浸润,组织水肿。严重感染的牡蛎组织细胞萎缩,组织坏死,含有大量的孢子。肝小管中因充满大量的成熟孢子而呈微白色,色素细胞增加。少数患病牡蛎坏死的组织和濒死的尼氏单孢子虫沉积在壳内壁上,促使壳基质形成包囊,呈现出黄褐色大小不一的疱状物。
  (二)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尼氏单孢子虫的原形体阶段发生于细胞间的结缔组织和上皮细胞内,而其孢子主要分布于消化管的上皮细胞内。尼氏单孢子虫的孢子多见于受感染的幼龄牡蛎体内,成年牡蛎体内很少观察到。沿岸单孢子虫的原形体阶段发生于细胞间消化腺、外套膜和生殖腺的结缔组织;而其孢子可见于全身结缔组织内。
  ……
展开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寄生虫及其危害
第二节 水生动物寄生虫检查
第三节 寄生虫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第一篇 水生动物寄生虫病
第一章 贝类寄生虫病
第一节 派琴虫病
第二节 包纳米虫病
第三节 马尔太虫病
第四节 单孢子虫病
第二章 鱼类寄生虫病
第一节 黏孢子虫病
第二节 刺激隐核虫病
第三节 小瓜虫病
第四节 车轮虫病
第五节 隐鞭虫病
第六节 斜管虫病
第七节 瓣体虫病
第八节 三代虫病
第九节 指环虫病
第十节 本尼登虫病
第十一节 鳗居线虫病
第十二节 鱼虱病
第十三节 鳋病

第二篇 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三章 鱼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 华支睾吸虫病
第二节 异尖线虫病
第三节 颚口线虫病
第四节 双槽蚴病
第四章 螺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 并殖吸虫病
第二节 肝片吸虫
第三节 管圆线虫病
第五章 双栖源性寄生虫病
裂头蚴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