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寄生虫学》:
1996年Chu等在我国山东和辽宁两省的海湾扇贝体内发现一种单孢子虫,但是没有定种。王中卫等(2009)首次在大连大窑湾贝类养殖区的太平洋牡蛎体内检出尼氏单孢子虫,谢丽基等(2012)在对我国沿海主要养殖贝类进行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时发现我国沿海贝类尼氏单孢子虫的感染率为3.99%(451/11291)。
沿岸单孢子虫主要分布于北美洲东海岸,从美国弗吉尼亚州一直延伸至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广大高盐度(>25)海湾。从历史上看,沿岸单孢子虫导致牡蛎显著死亡的区域主要局限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特拉华州的广大海湾。然而,近年来在马萨诸塞州的海域也出现了沿岸单孢子虫导致牡蛎显著死亡的情况。
由上不难看出,从美国弗吉尼亚州至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某些高盐度地区,尼氏单孢子虫和沿岸单孢子虫的地理分布有重叠,而且在该地区经常发现同时感染尼氏单孢子虫和沿岸单孢子虫的牡蛎存在。在孢子形成阶段可以轻易地将这2种寄生虫区分开来,沿岸单孢子虫的孢子分布于大多数器官的结缔组织,而尼氏单孢子虫的孢子仅分布于消化管的上皮细胞内。然而,仅仅依据形态学难以区分这两者的原形体阶段,必须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确诊。
四、症状、病理变化及危害
(一)症状
单孢子虫感染多无特征性临床症状,感染牡蛎主要表现为外套膜萎缩、贝壳开口、组织水肿、消化腺苍白以及内壳上有黄褐色沉积。通常情况下,对尼氏单孢子虫高度易感的牡蛎感染后死亡较快。对尼氏单孢子虫耐受的牡蛎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并出现与感染强度有关的牡蛎体质衰弱、消瘦现象。孢子形成能够破坏消化管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基本结构。牡蛎患病组织水肿,内有白细胞浸润,组织水肿。严重感染的牡蛎组织细胞萎缩,组织坏死,含有大量的孢子。肝小管中因充满大量的成熟孢子而呈微白色,色素细胞增加。少数患病牡蛎坏死的组织和濒死的尼氏单孢子虫沉积在壳内壁上,促使壳基质形成包囊,呈现出黄褐色大小不一的疱状物。
(二)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尼氏单孢子虫的原形体阶段发生于细胞间的结缔组织和上皮细胞内,而其孢子主要分布于消化管的上皮细胞内。尼氏单孢子虫的孢子多见于受感染的幼龄牡蛎体内,成年牡蛎体内很少观察到。沿岸单孢子虫的原形体阶段发生于细胞间消化腺、外套膜和生殖腺的结缔组织;而其孢子可见于全身结缔组织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