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141935
  • 作      者:
    王艳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王艳,女,汉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讲师,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口语两门课程。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兼参与操作学院外教管理及对外联合办学等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之维度》《莱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与理论局限》《控制自然:人类环境伦理的缺失与构建》《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东华湖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系列丛书·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较为详尽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之前的生态观的演进作出了系统的探讨,根据历史的逻辑演进,依次提出神话自然观、有机整体生态观、神学宗教生态观、天人对立生态观。述评了人类在蒙昧时代的生态观完全是丧失主体性的主客颠倒的自然观,这种神话自然观展现出的生态观是对自然盲目无知的崇敬。
展开
精彩书摘
  《东华湖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系列丛书·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
  第一,道家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均具有内在的价值,这种客体的价值属性是各不相同的,由此决定了自然界万物的丰富性。在这一点上,它们之间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庄子·秋水》篇就提出:“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窟穴,言殊器也;哄骥弊骋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性,言殊技也;鸦鹤夜撮蚤,察毫未,昼出慎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这种观点实际上也为现代生态观学所借鉴。现代生态观学同样认为,正是由于自然万物属性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内在价值的异质性,因而也就同样决定了它们价值与功能的互补性。这是建构万物整体协调生态观的需要。
  第二,从主体的需要来看,即便是相同的客体,它们在满足主体的需要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往往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总之,不同的主体需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自然界万物对于主题的需要的满足也都是相对的,这就是说,事物的价值及价值量的大小又因各个主体而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性。庄子认为:“毛蜡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正色哉?”这里显然表达了人类主体不能以自身的价值判断为标准对自然万物进行裁决的思想,虽然认定自然界万物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具有朴素的性质,但是把主体的人放在与客体的自然万物相等同的地位上毋庸置疑地具有借鉴的意义。
  最后,它表现为“道法自然”“与天地参”的天人和谐论。天人和谐论是中国古代生态观的基本思想。道家历来强调道在宇宙中的本体论的地位,认为道生成了天地人。既然如此,那么,“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只是效法道,效法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因此,实际上,人并没有超越其他自然物种的特权,人在实现自我价值和需要的过程中也绝不应该践踏和漠视自然万物的生命尊严。正是在效法道的过程中因此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不仅如此,儒家的天人和谐论还表现为“与天地参”的天人和谐论。从字面意义上来说,“与天地参”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儒家由此认为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其根本的依据就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国语·越语》提出:“夫人事必将与天地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其意就是说人事的成功必定有赖于天地、自然的配合。《苟子·天论》则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这就在肯定人在缓解与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强调了天地人三者只有恪尽职守,相互协同统一,才能创造和谐的生态关系。关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路径问题,儒家经典也多有论述。《礼记·中庸》强调:“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是强调人必须通晓和谐生态造就的基本途径。从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创造更加有赖于主体抑制自身的不应有的狂想,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与外界自然、天地的本性相互统一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与自然的协调匹配的关系。
  综上可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包含着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思想。这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的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种生态观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第一,这种生态观缺乏对自然认识的深刻性,往往停留在一般的思想顿悟上。事实上,人们已经认识到,对自然研究的滞后,成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重要原因,这是过于重视人与自然统一的结果。其二,它往往过于重视对自然界发展运行规律的尊崇,而缺乏对人类社会实践这一环节的重视。
  ……
展开
目录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沉思(代总序)/朱进东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选择的缘起
二、论题研究的意义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课题研究的现状
五、全文脉络的呈现
六、研究方法的说明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生态观概述
第一节 神话自然观:人类蒙昧时代的生态观
一、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思想
二、神话:对自然的初始解读
第二节 人类古代有机整体的生态观
一、古希腊早中期的生态观
二、皮浪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古希腊、古罗马晚期的生态观
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
第三节 中世纪神学宗教生态观
一、中世纪生态观的思想渊源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宗教生态观
三、中世纪神学宗教的生态观的严重缺陷
第四节 人类近代天人对立的生态观
一、人类近代天人对立的生态观的产生及其总体局限
二、培根和笛卡尔的生态观
三、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生态观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出场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生态观的扬弃
一、对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以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和继承
二、对黑格尔的批判和继承
三、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继承
第二节 人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基本立足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自然观
二、对象性关系与人的存在方式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多维度界说
四、人化自然把握的多重方式
第三节 马克患、恩格斯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一、关于资本主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
二、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与消除
三、生态文明发展的共产主义向度
四、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政府作用与责任问题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继承与发展:从普列汉诺夫到江泽民的生态观
第一节 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生态观
一、普列汉诺夫生态观的基本体系
二、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的生态观
一、斯大林的生态观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
二、对自然的认识:毛泽东生态观的始点
三、对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毛泽东生态观的延伸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毛泽东生态观的逻辑中介
五、毛泽东关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生态观
一、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关系的认识:邓小平生态观的基本点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邓小平的可持续生态观
三、邓小平关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本思想
四、江泽民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视域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发展范式的当代变革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二、发展范式: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立足点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生态观意蕴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生态观的本质意蕴
二、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三、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生态观的基本目标定位
第三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维度
一、政治和经济制度:科学发展观践行的生态制度保证
二、科学发展观践行的文化维度
三、社会生活方式:科学发展观践行的总体要求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