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山魈考残编
0.00     定价 ¥ 6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6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1161575
  • 作      者:
    黎幺
  • 出 版 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他们像一堆行走的灰烬,消散在漫天的尘土中。而时至今日,他们的心脏还在大地之下跳动。”

据闻《山魈考》的最后一章以类似古人或巫人的口径,就鬾阴人的命运作出了如此预言。对于今人而言,这个古老的部族仍然是一个谜团。在命运的捉弄下,关于鬾阴族的历史资料几乎散轶,连带关系到整个部族的典籍——《山魈考》亦残缺失传。物换星移,一群后来学者决定重拾时代与记忆的碎片,苦奔各地、掀翻群书,从茫然大海捞觅任何一丝线索,试图重新拼揍出这段鲜为人知的部族历史……究竟他们觅寻到的是弥足珍贵的史料,抑或难以违抗的时代宿命?

既然如此,身为读者的我们,所读到的究竟是一则消失部族的故事,抑或一群穷追时代影子的后人挣扎,还是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古老诅咒?

书本开首,为上述问题引出迷思——你从未阅读想象中的事物,你的阅读本身即是想象。


展开
精彩书摘

最后一位鬾阴人口述家族史

 

编者按:对于标题中的“最后”一词,虽自知不妥,但只因当事人一再要求隐去其姓名,我便自作主张,宁愿这一代称更加耸人听闻一些。不过,从时间的循环意义来讲,圆上任何一点俱可称“最初”或“最后”,我权作抛出一枚硬币,自二者中择其一而已。若是非要交出一个理由,也许因为疲惫已是我的常性,它令我偏好终结而非开端,偏好停驻而非起航。

                                                   ——奥坎·阿伊德

 

    人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法回溯其生命所造成的,或者说,由于其回溯生命的工具,即记忆本身,存在重大的缺陷。所幸,我的讲述无须从自己的记忆出发,而是跃至我的纪元尚未开始之前,投入那片茫茫大雾之中。那是我的史前时期,越过岁月的深谷,藉由一条基因之链决定了我全部的历史。我无法以炯炯的目光照亮身后那条漫长的道路,但那个即将宣布“要有光”的人早早地便已把守在路的尽头。

    我的玄祖母与她的男人因为一条蛇而结合。被同一条毒蛇咬伤的人,遑论性别年龄,有何等关系,均须在彼此为对方吸净毒血之后共度春宵,这是鬾阴人最古老的习俗之一。蛇即代表某种天命所归的肉体契约。这位老祖宗只有四十重①,恰逢其时,她被勒令跨坐在一个九十重的壮年男人身上,被他刺穿,跌倒、昏迷在血泊之中。自那夜起始,在那条终将如捏造般、如涂鸦般生就我的血脉中便传承了那迷梦,抹上了那旖旎,沾染了那阴湿,感应了那疼痛,并携带了挥不去的血腥气。

    对不起。对我而言,要避免过度抒情几乎不可能,这也是出自血统的一种硬性规定。

    四重以后,那位少女产下一个男婴,黝黑的皮肤使他看起来像一道小小的影子。鬾阴人以肤论人,黄者为人,白者为煞,黑者为鬼。这只新生的小鬼并未得到族人的敬畏,也未曾遭人刻意地孤立与贬损,他只是被作为影饵,在每重一度的祭祀典礼中被摆在神龛一般的巨大沙漏里,在其中翻滚、嚎哭、抽泣,任由黄沙磨砺与涤荡他赤裸的黑色身躯。长到二十重上下,他终于第一次诱来了一条山魈。它的骨骼如同一只白色的笼子在体外生长、合拢,将血肉箍在其中;它的头和脚是同一副模样:呈不完整的椭球形,顶部(或末端)较平整,中间将分未分,左右各生一目。可以说在它的身体两端有两颗头或者两双脚,如果将它推倒在地,它将随机选择一端重新站立起来,它用上面的脑袋考虑有关天的问题,用下面的脑袋做出有关地的判断。它那副僵直的、瘦长的肢体从头顶到脚底,或者准确地说,从脚底到脚底上下对称。山魈不擅于运动,更可能的是,不喜好运动。它像根船桨一样吃力地左右摆动、戳刺地面,前进的姿态既缓慢又勉强,但总要比日头的起降稍稍保持领先。而要辨认它,还应以首要特征为准:它没有影子。也有人说会有一点,但稀少得像一把撒在地上的灰色粉末。

    我的四世祖在整个部落的围观中被山魈囫囵吞下,所有人都为此雀跃不已。可惜的是,人们兴奋过了头,他们一拥而上,混作一团,罔顾猎人的嘱咐和祭司的提醒,随之而来的抓捕并未成功。臃肿的山魈将孩童吐出,恢复了削瘦与灵便,竟从晃动不停的人腿丛中钻出,倒在地打个滚便不见了。只有部落首领的独生儿子看清了它的去向。他跟随山魈冲下一道坡,淌过一条河,借助石缝中伸出的几条藤蔓穿越怪石嶙峋的峡谷,循着逐渐消隐的蛛丝马迹,一路风餐露宿,虽终无所获,却来到一片人烟稠密的市镇。六重之后,这个孔武有力的少年从北面归来,带回了鸦片、洋火和另外三种惊人的魔法。在他的脸孔中央,从浓密的黄眉到勾曲的鼻尖,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鸡雏,作为部落首领的继承人,他承诺将视抓捕山魈为余生唯一的事业,同时宣布我的四世祖——那个自山魈腹中重生的七龄童,从此成为他的养子。

    被食影的山魈吞吐一番,便如经历一次轮回,四世祖全身黑色尽褪,苍白似一张人形的纸,白得甚至无法融入夜晚,在黑魆魆的山林中也清晰可见。他追随养父,带领一队人马——包括两名最优秀的弓箭手、一名文书、一位独眼的占卜师、一个马伕和一个厨师——踏上征程,就此与自己的部族和家园分道扬镳。他们根据道听途说的法则,朝着影子的指向,时而东南时而西北,毫无成效地兜着圈子;他们不着寸缕,用炭灰将自己全身涂黑,嘴里念叨着没人听得懂的咒语。山魈未曾现身,马伕却患上奇怪的传染病。先是浑身发热滚烫如烙铁,接着骨骼便向体外快速生长,刺穿手肘、膝盖、胸膛和咽喉,死相惨不忍睹。

从痛苦的失败中,领袖提炼出一句堪称明智的训导:日出与日落像两个风情万种的女人,你向往她们,但却不可能同时占有她们。于是,他们停止盲目的追寻,每个白天和每个夜晚都在洞穴里或大树下休息,商议诱捕山魈的策略,做出一些无法证实的论断和无法实践的计划,只在黄昏时分向西面前进。在漫长得远超预期的行程中,又陆续发生了两次减员。厨师在从岩石、树根和黄土里刮出来的一丁点食材中,选择了一条通体乌黑的蜈蚣,佐以苔藓炖汤,尚未从火上撤下,只品了一勺便倒地不起;随后一名弓箭手在外出狩猎时遭遇不幸。他饥肠辘辘、体虚无力,被鸦片烟雾催生的幻象迷惑,不但没能射杀野狼,反被咬断咽喉。余下的路全由悲伤铺就,他们的远征,仿佛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前往各自生命的尽头。一浑过后,五个疲倦的人来到嘉峪关前,除了十倍的苍老,他们一无所获。“惟独一件事比捕猎山魈更加重要,惟独这件事能让我们停下。”领袖说,“我们要在这里找到我们的女人,留下我们的后代。”

他们在最近的村镇住了下来,忘掉了他们的誓言。

    生来体弱的四世祖,虽备受磨难,却仍旧没能锻造一副耐用的躯壳。十六岁那年他讨到一房媳妇,那女子丰乳肥臀、腰肢纤细,令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置身其中的,玻璃子宫一般的巨型沙漏。他用生命剩余的十二年养育了十一个子女,七个并非亲生,另四个中有三个早早夭折,仅余的独子却是一个傻子。在他婚后不久,领袖与占卜师经过商议决定继续践行已被废弃许久的祭影仪式。每重之中月华最为窄细,星光最为稀少的夜晚,四世祖便涂黑自己惨白的身躯,径自走进幽暗的窑洞。占卜师陪同他来到洞口便停下脚步诵念咒文,枯瘦的头颅上唯一的独眼,似一只小小的蚌壳,蕴含着或洁白晶莹,或阴暗腐朽的秘密,在寂静的深海中隐约闪动。待到他念罢离开,四世祖便孤身一人,整夜蜷缩在洞里,像一块被恐惧软化的石头。三十重,即大约十年以后的一个深夜,一阵沉重的、节奏迟缓的脚步声,将他从自童年起便不断改头换面,却始终纠缠他的噩梦中唤醒。一条船桨般的白影闪进洞口,蹦跳着向他靠近。他哭喊着后退,大声叫唤养父和占卜师的名字,但没有得到回应。他因失望而瘫软,继而又因绝望而癫狂。一身漆黑的四世祖像一头受惊的非洲水牛,忘记了自己的出路,只不顾一切地冲向山魈,撞倒它、撕扯它。他的风暴卷走了一副由麻绳和浆糊粘连起来的骨架,刮掉了一只头套,最后被一张熟悉的脸挡住。他松开他的养父,他们挂着同一种惊愕的神情向后退却,仿佛照镜子一般,不自觉地模仿对方的动作、迎合对方的节奏。领袖用犹豫的、不自信的、微微颤抖的、但又有点恶狠狠的、如同犯罪者一边忏悔一边拒捕的矛盾语气对他发出虚弱的叫喊:“我不能等了,不能再等了……”他的身体不自觉地痉挛抽搐,似乎被马鞭一般的声带抽打着。

    四世祖在黑夜中一路疾奔。土地上仿佛隆起一个个高高低低的浪头,将他抛上抛下,他跌倒在地,像一个线团越滚越少,他细若游丝地呻吟着,用肩膀轻轻顶开家门。孩子们都在外间,挤在同一张炕上。他没有忘记怜爱地轻抚小女儿微热的脸蛋,确认自己尚有爱的力量令他感到安慰。他蹑手蹑脚地走进自己的房间,轻轻掀开被角却摸到两具赤裸的身体。在妻子的惊呼声中,独眼的占卜师将他推倒在地,逃出门去。交替起落的双脚如同斩断视听的板斧,片刻之内,踩过坡顶不可见,踏出山外不能闻。

    自那夜起始,四世祖的日月与星辰从头到脚、由印堂至涌泉,向着他生命的地平线如暴雨般飞快地滑坠。我的祖父亲眼目睹他的父亲在几个昼夜间,肤色由苍白转为蜡黄。几个月之后,在去世的前一晚,他周身的皮肤终于如初生那夜一般黑如墨色。在咽气以前,四世祖留下了最后的一段话:“所谓生命,不过是每一天陪同这个世界一起,脱掉自己的影子然后再穿上它,直至无力继续。因此,我的开始和结束都是温暖的,尽管中段总伴着彻骨的严寒。我的孩子,你的一生却自始至终如同一个秋日的黄昏,半遮半掩地抵御着温和却又顽固的暮色。低眉只见片片落叶,侧耳只闻声声雁鸣。有些微的舒适、又有些微的风凉,时而惬意、时而忧伤。”

    被娘亲抛弃的祖父在一块泥地上走过半生,身边总跟着一头慢悠悠的老黄牛。他从未坐下或躺下,即使酣然入睡仍保持站立,仅在地表占有三百平方厘米的最小面积。洋人的马队经过时,他正用刚刚拔下的一把杂草擦拭小腿上的污泥。农忙尚未结束,插秧的人还须挨过数月的饥饿,擦净泥以后,在泥样的、半干的河水里涮几下,这把草就被他连根带茎地吃了下去。马队的翻译要在村里雇几名脚夫,除他以外无人乐意。为了让他们知道他瘦小的身躯里有惊人的力气,祖父肩挑两大筐黄土,在田埂上跑了一个来回,偷偷吞下一口混着血沫的口水。

    法国人伯希和②骑在一匹高大的牝马背上,同时却仿佛蹲守在自己思想的角落,他总是一言不发地望向地平线,忽而微笑、忽而叹息。随行其余皆盲从之辈,惟其马首是瞻。他高挑的背影像一只沙舟孤独的桅帆,悄无声息地起降、扯动、紧绷、弯曲、收拢,引领众人涉过晨昏风雨,有时竟也被同样无声的巨大黑潮彻底淹没。他们的行程并不遥远,行进速度却异常缓慢。他们在深夜出没于偏僻的村落和荒野,与孤狼和枭禽为伍,在山腹中凿壁,在戈壁上刨坑,穿过五百只蝙蝠栖身的地下宫殿,从一根石像的断指和一块残破的陶片中揪出被遗落在地底的前朝古尸。我的祖父曾听见一颗婴儿的头骨在突如其来的朔风中张口哭泣,看见面目狰狞的石兽对他频频眨眼,在一道刻有诅咒的台阶上有生以来第一次摔倒。疼痛过后,一种前所未有的松弛令他获得了一种美妙的,对于空间的纵向意识。思想与感觉——他的影子和肉体,停止了自他出生起便不断重复的相互追逐与交替领先的游戏,终于合二为一。在那个决定性的片刻,只有鞭子才能让他再次站起。

    十个白天和十一个夜晚之后,他们在一个叫作敦煌的地方停了下来。发号施令的翻译出于轻蔑而一言不发,只将一块石头丢在祖父的脊背上,制止他继续前行。祖父听到自己像一扇门那样被敲了一下,沉闷的回声在他空洞的身体里激荡了几个来回才蹿进脑海。他停下脚步看着眼前的一片黄土,感到十分茫然。两天之后,道士王圆箓引着伯希和一行走进了莫高窟。所谓“一行”,并未包含祖父和其他的苦力。他在洞外灼人的烈日下仰卧,百无聊赖地打量着翻译声情并茂地中转着左右二人的虚伪与狡诈。经过一整天的等待,他们的工作在入夜之后才开始进行。祖父和另几条汉子用一根浸过油的麻绳拖着一个沉重的木箱翻越鸣沙山,他嘴里喃喃自语,跟所有的沙粒一起背诵妖魔的诗句。绳断箱落,他追逐着被风沙裹走的卷宗与经文,在瞬息万变的沙丘上翻滚。当他终于抢出一张半朽的绢纸,竟突然从蛛丝般伸进耳孔中,纠缠着他的风缕里听到了祖先的开示。而此时他发觉,这风已不眠不休地在他的耳膜上挠了三十年。

    纸上画有九个奇特的形象,三列三行,分别是四种工具、三种动物,以及一个人和一个复杂的图形,似乎旨在讲解某种智力游戏的玩法。在他的眼中,图在放大,而自己的影子却萎缩为杏仁大小,在其中奔突不已。他手捧着自己的整个世界,向它的深处逃遁而去,整整一天一夜,枪声接连在他耳后响起。在他的前方,新疆像一条由雪山、草原、沙漠、盐湖与化外之族构成的巨蛇,在中国西面盘绕了十一匝。他来到它的嘴边,肩头被咬了一口,又一次重重地跌倒在地。救助他的是一对年轻的哈萨克牧民,男人用英吉沙刮出弹头,在伤口浇青稞酒,女人将一碗羊奶递到他的唇边。他苏醒过来,开始说一种他自己也听不懂的语言,然后又突然停住,陷入沉思。最后,他终于微微一笑,说道:“对不起,我忘记了自己曾经活着。”

    若有若无的启迪零星地出现,令祖父的旅途时而中断,时而折返,但在总体上仍一路西行。指引或以铭文的方式出现在某块墓碑上,或以一根插在马粪里的鸟羽为他点明方向。有时他不得不久久地等待、苦苦地寻求,他曾混迹于十一个民族当中,装扮成他们的模样,学会用七种语言咒骂、恐吓与求爱。他心甘情愿卖身为奴,跟随波斯商人穿越沙漠,经过印度与巴基斯坦,最后到达伊朗。在纸上的迷宫里,他已缩至微尘,渐不可认。

    与祖母相遇的那天,他的身份是大不里士的一名花匠,他在金盏草、麝香和百合花中走过,双手沾满泥土,唇间叨念着古代经典中的职业教诲:“每一种花卉都专供一个神灵。”那位什叶派少女,巴列维王朝的一个稚嫩的牺牲品,在他管理的花园中跌倒昏迷。他用颤抖的手指轻触她被铅弹重创的肩头,领悟到那条缠绕他的巨蛇竟是整个世界,根本无从挣脱。他将她窝藏在自己的小屋里,怀着悲痛与释然的心情——他的旅程被迫终止,而他也因此得以卸下重负——每晚同她交媾,如同退勤的太阳骑乘着黑夜,驰骋在另外的半颗地球。

    

展开
目录

1  出版前言

27 中译本序

43 盲史

兼为一本也许无法问世的书做片面的、不可取信的、本应化作灰烬的说明

69 《秘密的决斗》摘录与评注

(又名“被死亡批阅的第10011个幻想故事”)

91 最后一位鬾阴人口述家族史

111 真、假、谜

(《山魈考》第三版序言)

131 奥坎·阿伊德第三版序言补记

141 忆林掘珍

159 魔鬼在人丛中打着响嗝

(《山魈考》第二版序言)

181 轶事与释疑

201 《山魈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