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170万年前,我们的原始人祖先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在寻觅食物、与野兽搏斗或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时,常因外伤导致肢体某处疼痛不适。最开始人们用树叶、草茎、泥灰涂敷或裹扎伤口,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加快伤口愈合,久而久之,人们便逐渐发现一些具有止血、止痛、消肿、排脓、生肌、敛疮作用的外用药,或经按、揉、掐、摩也可使病情好转,也形成了原始的涂敷法,这便是中医外治法的起源。
中医外治法的起源与火亦有密切的联系。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常常因感受风寒外邪而发生恶寒、发热、头痛及浑身不适等症状。以畏寒为主者,常就火取暖,经火热之气烘烤后,往往因周身汗出而病愈。原始人在围火取暖时,逐渐发现将烧热的泥沙石块用树皮、兽皮包裹局部取暖,可使热量维持得更加长久。此后,人们又发现,局部取暖可以消除某些病痛,如寒冷引起的腹痛、寒湿引起的关节痛等,于是便有了原始的热熨法。也发现用树叶、紫草点燃熏烤某一固定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不适症状,便产生了熏法。
砭石可以说是最早的外治工具。古人生活于洪荒大地,与鸷鸟猛兽相搏食,不能无病,一旦患病,除祈祷鬼神外,往往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缓解,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步形成砭石治病的方法。近人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考证,认为砭石的形状不一,其作用也不单纯是刺血、排脓,还有的利于割切,有的用于按摩,有的用于热熨。
新石器时代已产生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并出现了外伤科名医——俞跗。由于当时创伤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外伤科医疗技术比其他科发达,并更早推广应用。这时候的外用药基本就是简单的天然植物或矿物的直接应用,治疗方法也是简单的涂敷或者烫熨,这些用药经验也在人群之间口口相传。这些就是中医伤科外治法的起源。
二、萌芽——先秦时期
自从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积累就有了可能,人类文明的历史真正开始。在这最初的文明时期,我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水平都有发展,医学也随之进步。中医药外治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如“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在商代已经开始使用外洗法治疗创伤和疮疡。《山海经》中记载了佩、浴、涂等药物外治法。《周礼·天官》中有现存最早的对药物炼制的记载,并记录了当时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
在夏代,已经有了人工酿酒。酒是最早的兴奋剂、麻醉剂和消毒剂,也是中医最常用的溶剂,酒剂的发明与应用对推动医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医的“臀”字,从“酉”,指用以医疗的酒。酒剂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消毒,这对治疗创伤性疾病很有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黄帝内经》所存十三首方中即有四个酒剂,记载的涂、熏蒸、熨、摩、灸、浴等外治法也有用到酒的,如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以除风中经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金匮要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书中有更多内、外用酒剂,故后世有“酒为百药之长”之说。到现在,中医伤科的诸多内服外用制剂都是以酒为溶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