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针灸学讲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750669
  • 作      者:
    承淡安编著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承淡安(1899-1957),我国近现代著名针灸医学家和针灸教育家,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讲义》等数十种针灸书籍,创办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设立针灸学讲习所,后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1989年在承淡安先生塑像揭幕仪式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针灸学会宣布承淡安先生创立的学派为“中国澄江针灸学派”。
  
  杨克卫,男,1984年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研究生。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多年,目前在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分院从事教学工作。他历时6年收集民国时期针灸文献百余种近300册。其中不乏民国针灸善本,并有馆藏未见针灸材料数种。
展开
内容介绍
  《内经》有日: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又日: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此古人用针之目的也。从今日科学目光观察之,通经脉,调气血,即为刺激其神经与血管,使血行流畅也。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即近代针医“谓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也。所谓虚,乃某组织机能之减退也。所谓实,乃某组织机能之亢奋也。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无非散其郁血、充血而已。
  再言之,兴奋、制止、诱导,三种之作用与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针灸学讲义》:
  十八、进针时之程序
  进针之时,其先决条件为消毒。于刺针时之准备一节,已言之矣。准备已毕,即为刺针之实施,其程序有三:一日爪切,二日持针,三日进针,为分述之。
  爪切:《难经》有日“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其所针荥腧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云云。此即言进针之时,宜先弹努爪下而后进针也。弹努爪下,即按摩爪切,非惟使其皮下知觉之神经麻木,进针减少痛感已也。主要在探寻穴位,切准穴门,下针不致伤筋伤骨也。按摩爪切之法奈何?初于其应刺之部位,以左食指或拇指,微着力按摩,探寻骨隙,穴位既得,以爪切下,成十字纹或一字纹,然后以针尖着纹之中央而下,直达应刺之目的,可无阻碍矣。若操切从事,持针即刺,虽依其分寸而不按切,则未有能中的者,故用针者信其左也。
  持针:持针之道,亦甚重要。《内经》有日:持针之道,坚者为实,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嘱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又日: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明季针家杨继洲氏日: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他慕,若待贵人。此皆言持针必端正而心静,要聚精会神,属意于指端针端,直刺、横刺、斜刺,保持其角度而后下针,斯克尽持针之法也。
  进针:古人于进针之时,先定补泻之要,后行进针之法。《灵枢·经水篇》日:凡泻者必先吸人针,凡补者必先呼入针。后之医者,令咳嗽一声以代呼,或日口中收气以代吸,乘患者呼气或吸气之中而下针,其规则谨严,审慎从事,亦成一派。自今日人体生理解剖之学明,知古人之所谓营卫气血者,一为血液之流行,一为神经生理之现象;针之补虚泻实,不越乎兴奋、制止等之作用,对于补泻之手技,仅属于一种刺激法之强度,进针时对于呼吸上,实无注意之必要。而心之静,手之稳,徐徐捻拨而下,一方视其面部之表情,为进针捻拨之缓急,面色不变,口眼不皱引者,进针可速下;反之宜轻微渐进,此乃进针之要诀也。
  ……
展开
目录
针科学讲义
一、针术之由来
二、针术之定义
三、针之构造
四、针之种类
五、针之制法
六、针之长短大小与应用
七、针尖之形状
八、针之选择修理与保存
九、刺针之练习
十、刺针之方式
十一、刺针之方向
十二、针刺之目的
十三、直接的刺激、与间接的刺激
十四、针刺之感通作用
十五、刺针时之准备
十六、刺针时之注意要项
十七、刺针时医与病者之体位
十八、进针时之程序
十九、进针后之手技
二十、晕针之处置
二十一、出针困难之处置
二十二、折针之处置
二十三、出针后之遗感觉之处置
二十四、出针后皮肤变色及高肿之处置法
二十五、针尖刺达骨节时之处置
二十六、针治之禁忌
结论
灸科学讲义
一、灸法之起源
二、灸术之定义
三、施灸之原料
四、艾之制法
五、艾绒之保存法
六、艾灸之特殊作用
七、艾炷之大小
八、艾炷之壮数
九、灸刺激之强弱与温度
十、灸法之种类
十一、灸术之现象
十二、灸术之应用
十三、灸术之医治工作
十四、灸术之健体作用
十五、施灸之目的
十六、各种灸法
十七、施灸之方法
十八、施灸之前后
十九、施灸上之注意
二十、灸痕化脓之理由
二十一、灸后处置法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