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医药学丛书:回回药方探秘》:
中国回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辉煌的历史沿革而自立于世界民族医学之林,并以其东西方医学文化高度结合的异彩,而日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中国回医药学,究其根源,是8~12世纪形成并蓬勃发展于西亚、中亚的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的产物。从唐代起,通过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诸多伊斯兰的医药知识和香药传到中国,受到中国唐宋时期朝野上下的欢迎。到了元代,它发展成一种散漫于民间、行用于军旅的医药方术,在同东土汉文化自然地融合中发展成体系完整、机构独立于中医之外的东西合璧的中国回医药学。
中国回医药学在中国元明时代的行用,亦使其理论著作、方剂药书得到朝野上下的重视。元秘书监收藏的数以百计的伊斯兰各类科学书籍中,就有“忒毕医经十三部”,与此同时,中国的回回医人为行医之便及传示门生、子弟之需,遂将这类回回医书译成汉文。这些医书的传人和译著抄本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界认识、了解中国回医药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具有远见卓识、提倡科学文化事业的回回医人兼收并蓄了诸家回回医书的汉译抄本,分门别类地编撰诸事,历经数年,遂诞生了众所周知的《回回药方》。该书是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传人中国的历史见证,又是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晶,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回回药方》不著撰人,现存红格明代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成书年代为元代或元明之际。原书三十六卷,现仅存残本四卷,全书由汉文写成,但也混杂有大量的阿拉伯文、波斯文的药物名、人物名、方剂名。现存四卷共485页,约20万字,其中3卷载有方剂,多达656首之多。内容兼有内、外、妇、儿、骨伤、皮肤、神经诸科及药物制剂、针灸等疗法。
《回回药方》以叙方为主,方论结合。残卷常用药物259种,其中从中亚、西亚传人的香药多达113种,并有诸多伊斯兰医学的传统用药,如东罗马的茴香(大茴香),喀布尔的诃梨勒,亚美尼亚的石头(天青石),印度的化食丹,犹太地面的膏子药,科尔曼的茴香,阿拉伯的橄榄油,索科特拉岛的芦荟,波斯的紫丁香、都龙知(吐根),土耳其的龙胆、朵梯牙(皓矾)、可铁刺(西黄蓍胶)、猩猩毛发、红宝石,亚美尼亚产的红玄武土,埃及产的缟玛瑙、尼罗河的果实、松子、山香菜,西域芸香(漆树科乳香)、咱法阑(番红花)、阿飞勇(鸦片)、李子树胶(三额、阿拉伯树胶)、法尼的砂糖(锭子砂糖)、可落牙(产于亚美尼亚的莳萝,维吾尔族呼作孜然)、哈而八吉(藜芦)、海速木(洋蒿)、奄摩勒(余甘子)等。有些本是华化已久的胡药,如苏合香、荜茇、肉豆蔻、安息香、龙脑、胡椒、菖蒲、乳香、没药、腽肭脐、安石榴、血竭、阿月浑子、胡葱等。还如巴豆、肉桂、大黄、麻黄、黄连又是阿拉伯、西亚久用的产自中国的药物。
在药物剂型运用方面,《回回药方》大量地增加了丸、散、膏、露、剂的处方。这些方剂多以伊斯兰国家及穆斯林航海贸易所经诸热带国家出产的草本植物的汁液、乳浆(如墨牵牛子、芦荟)和木本植物的树脂胶油(如乳香、安息香)为主。这些凝脂富含多种挥发油,倘若沿用中国传统煎药法,其有效成分就会丧失。故只能将它制成丸、散、膏、露。这也是回回药物学对中国医药的重大影响和贡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