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西医结合危重症护理60例案例解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239714
  • 作      者:
    吴巧媚,郑静霞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吴巧媚,女,副主任护师,任职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总护士长,广州中医药大学讲师。
  主要从事重症护理学,主攻方向为重症护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主持相关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要参与省级课题10余项,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参编专著、教材5部。2003年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广州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15年获“省港澳杰出护士”和“广东省好护士”称号。
  学术任职:广东省护理学会危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郑静霞,女,主管护师,任职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芳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主要从事重症护理专业,主攻方向为重症护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主持相关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厅局级、校级课题10余项,主持校级课题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参编专著
  2部。2003年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广州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15年2月入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骨干人才项目培训对象。
  学术任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中西医结合危重症护理60例案例解析》中以案例解读为基础,以现代护理进展为延伸,聚焦于中医护理切入,探讨重症护理的临床思维的形成和思考及重症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经验,内容实用、新颖,并由著名护理专家进行精彩点评,展示了重症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广阔前景,具有较好的临床及科研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中西医结合危重症护理60例案例解析》:
  1.痰液的有效引流
  患者发生重症肺部感染从而引发其他脏器功能衰竭,治疗的根本还是要解除肺部的炎症,除了药物的抗感染治疗,痰液的有效引流是护理的重点。常规的吸痰、雾化不能够有效清除细支气管内的痰液,需要配合有效的体位引流方可起到明显效果。
  本例患者在休克纠正后,给予振动排痰机结合体位引流取得良好效果,患者4月25日复查胸片双肺感染较前吸收,4月26日拔除气管插管后,气道内可吸出少量I度黄白痰。
  振动排痰机结合体位引流的排痰训练:首先确定合适的引流体位,体位引流的原则是使病变部位处于高处。因患者长期卧床,痰液常积聚在肺叶中下段,故患者在行排痰训练时一般卧床采取头低脚高位。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及承受程度选择该振动排痰机上大小、硬度适当的叩击头(老年人、消瘦或过于敏感的患者建议使用带有聚氨酯海绵的柔软叩击头),在患者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或X线片所示肺部病变处轻轻做一标记。接通振动排痰机电源,调节好叩击速度和力度(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承受能力调节),将叩击头放置在标记处,连续叩击10~15分钟;若患者肺部病变范围广泛,则可在患者背部按照由外向里,自下而上的叩击顺序,在病变肺部缓慢滑动叩击头,对患侧肺部进行广泛的叩击和振动,并按照选择的引流方向由细支气管排至支气管或气管。每日排痰训练2~4次,叩击时间为15~20分钟。该叩击和振动可促使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痰液松动、液化,当患者出现咳嗽、有痰鸣音时随时进行吸痰护理。对于痰液黏稠者,体位引流排痰前应该给予雾化稀释痰液,超声雾化较氧气雾化可以更有效稀释深部痰液。
  2.常用引流体位
  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确定病变所在的肺叶或段,根据病变或可能病变所在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引流。
  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尖段,可采用半坐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后段,采用左斜俯卧位;病变部位在右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300;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中叶外侧段、内侧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450;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内基底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右前胸距床面300。600,将床脚抬高;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前基底段,可采用仰卧位,右臀部垫高或将床脚垫高;病变部位在肺部左上叶尖后段,可采用端坐位,上身略向前、向右倾斜;病变部位在肺部左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300;病变部位在肺部左上叶上舌段、下舌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450;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可采用膝胸位或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侧基底段,可采用健侧卧位,健侧腰部垫高,或将床脚抬高。
  3.排痰训练及诱导排痰
  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多存在咳痰无力或咳嗽反射不能引出的情况,需要对患者进行排痰训练。
  安排排痰训练时间必须选在餐前或餐后2小时,排痰后根据患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促使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如对于可配合并能进行有效咳嗽的患者,鼓励并指导其行排痰训练后进行咳嗽,将排至大气道内的痰液咳出;对于昏迷或不能配合的患者,护士用手指轻压患者颈前部气管软骨环前壁(天突穴位),以刺激气管,使患者产生咳嗽反射,将气管残留的痰液排出;对于该反射难以引出的患者,则选择将无负压的无菌吸痰管伸至患者气管内刺激气道,诱发患者咳嗽,将气道内的痰液咳出,并用无菌吸痰管将气管内的痰液清理干净,于每次排痰训练后进行,每日2~4次。
  4.预防人工气道患者发生微误吸
  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容易因吞咽功能障碍发生误吸从而引发肺炎,饮食时应注意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并摆放合适的体位,鼻饲患者确保胃管位置正确,减少胃残余量。本例患者因严重低氧血症、呼吸衰竭建立了人工气道,它破坏了患者原有的生理结构,影响患者吞咽动作、上呼吸道密闭性和会厌活动,并且人工气道的气囊又增加了气道黏膜的分泌水平,使得其周围的潴留物增多,随着呼吸、一过性气囊压力下降、体位改变、气道管径改变等,在气囊上的滞留物沿着气管内壁下流入支气管、细支气管,造成患者微误吸,可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或加重肺部感染。
  其预防护理措施具体有:①人工气道材料选择:逆向套囊的人工气道相较标准型的人工气道具有更好的聚集功能,可以减少滞留物流入下呼吸道。②声门下吸引有效措施: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人工气道材料进行持续或间歇吸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以减少微误吸。③气囊管理:气囊压力以25-30cmH:O为宜。正确使用气囊测压仪并监测气囊压力,特别是改变体位、吸痰前后,减少因气囊压力改变导致的微误吸。④体位:床头抬高300-450,利于气囊上滞留物聚集、引流,也可采用俯卧位进行体位引流。⑤鼻胃肠管选择:选择细的胃管,以降低胃内压力和减少咽部异物刺激引起的反流。⑥加强口腔清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脓毒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病例1 肝脓肿致脓毒症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病例2 肠源性脓毒症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病例3 重症肺炎致脓毒症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病例4 尿源性脓毒症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病例5 重度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二章 重症呼吸系统疾病
病例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五创正压通气治疗
病例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有创通气治疗
病例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例4 重症支气管哮喘
病例5 急性肺脓肿合并气胸
病例6 急性肺栓塞
病例7 支气管扩张并大咯血
病例8 支气管狭窄致呼吸衰竭
病例9 肺癌根治术后呼吸衰竭

第三章 重症循环系统疾病
病例1 急性左心衰竭
病例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治疗
病例3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病例4 心搏骤停
病例5 高血压危象
病例6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病例7 病毒性心肌炎
病例8 主动脉夹层

第四章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
病例1 小脑梗死
病例2 急性脑出血手术治疗
病例3 急性脑出血内科治疗
病例4 蛛网膜下隙出血
病例5 癫痫持续状态
病例6 重症肌无力危象
病例7 高位脊髓损伤
病例8 破伤风

第五章 重症消化系统疾病
病例1 非静脉曲张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病例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致上消化道出血
病例3 重症急性胰腺炎
病例4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病例5 肠梗阻

第六章 重症泌尿系统疾病
病例1 急性肾损伤
病例2 慢性肾衰竭急性加重
病例3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第七章 重症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
病例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病例2 甲状腺危象
病例3 嗜铬细胞瘤
病例4 席汉氏综合征合并自发性食管破裂、垂体危象

第八章 重症造血系统疾病
病例1 粒细胞缺乏合并重症肺炎
病例2 急性白血病合并重症肺炎
病例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九章 重症创伤
病例1 严重多发伤
病例2 特急特重型颅脑损伤
病例3 闭合性腹部损伤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病例4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第十章 中毒
病例1 乌头碱中毒
病例2 重症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病例3 苯磺酸氨氯地平中毒
病例4 溴鼠灵中毒
病例5 艾司唑仑中毒
病例6 河豚中毒

第十一章 重症传染病
病例1 登革休克综合征
病例2 艾滋病并发重症肺炎
病例3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
病例4 流行性出血热
病例5 恙虫病

附录1 常用实验室检查英文简称及正常值
附录2 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