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凌介教授在肝病的临床治疗中,充分运用发挥仲景辨证思想,取各家之长,形成了肝病治疗过程中“健脾贯穿始终,灵活辨证用药”的思辨特点。
(一)《内经》对肝病的认识
肝病包括现代医学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胆石症、胆囊炎、肝硬化腹水等,属中医学胁痛、黄疸、鼓胀等病范畴。《素问‘脏气法时论》日:“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述黄疸:“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说:“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肘肿。”最早提出炎暑湿热之邪作为黄疸的病因。《灵枢·水胀》篇日:“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详细描述了鼓胀的临床表现。综上,《内经》对肝胆疾病已有较深的认识。
(二)辨证分型
根据南方地域、气候及饮食习惯、体质特点、肝病病理变化等,肝病可分为3个证型:实证、虚证、虚实夹杂之证。
实证又分为湿蕴热毒型、瘀血阻络型。虚证包括肝肾阴虚型、脾虚型。虚实夹杂证包括肝郁脾虚、阴虚血瘀型。
1.实证
(1)湿蕴热毒型:症见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目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黏滞或臭秽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瘀血阻络型:症见面色晦暗、黧黑,或胸前赤缕红斑,胁下痞块,女子行经腹痛,经色暗有块。舌暗紫有瘀斑,脉沉细涩。
2.虚证
(1)肝肾阴虚型:症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瘦,苔少欠润,脉沉细无力。
(2)脾虚型:症见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脉细弱。
3.虚实夹杂证
(1)肝郁脾虚型:症见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大便溏薄。舌暗红,苔白,脉沉弦。
(2)阴虚血瘀型:症见两目干涩,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兼见面色晦暗,胸前赤缕红斑。舌暗紫,脉沉细涩。
除辨证分型外,还应结合现代医学检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治疗肝病,以提高临床疗效。辨证分型与肝功能有密切关系: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及胆红素升高,多见于实证;白蛋白偏低、球蛋白偏高、A/G比值倒置,多见于虚实夹杂证;而单纯虚证则临床不多见。辨证分型与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关系有:HBeAg阳性、HBV-DNA阳性多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辨证分型与影像检查关系有:肝实质光点增粗,分布不均匀,脾大,门静脉增宽等,多与血瘀有关;肝腹水多见气虚血瘀型。
(三)治法与用药
肝病急性期宜清热解毒、化湿为主;慢性肝病依据肝脾同调、乙癸同源、久病人络理论,治疗分别采用疏肝健脾、补肾、活血的治法。原则上“疏泄不可太过,补脾不可太壅,祛湿不可太燥,清热不可太寒,化瘀不可太破,养阴不可太腻。”
湿蕴热毒型用自拟急肝二方。药物组成:茵陈60g,甘草10g,大黄10g,栀子12g,神曲20g,鸡骨草30g,田基黄30g。
瘀血阻络型用自拟抗纤肝方。药物组成:当归30g,黄芪30g,鳖甲20g(先煎),丹参20g,郁金12g,三七末3g(冲服),赤芍15g,牡丹皮5g。
肝肾阴虚型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脾虚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郁脾虚型用自拟慢迁肝方。药物组成:柴胡、甘草、白术各10g,当归、白芍、茯苓各15g,神曲、丹参、党参各20g。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