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第一章诊断学
第一章诊断学
第1章第1章视频精讲视频内容:重点、难点讲解
扫描二维码,免费观看精讲视频,助您轻松高效历年考点清单
诊断学高频考点常见症状发热:病因、分度、热型及临床意义水肿:发生机制、病因与临床表现咳嗽与咳痰:临床表现咯血:临床表现、咯血与呕血的鉴别呕血与便血:临床表现疼痛:头痛、胸痛、腹痛的临床表现发绀:发绀的病因与分类呼吸困难:分类心悸:病因恶心与呕吐:病因、临床表现腹泻:临床表现黄疸:病因、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少尿、无尿与多尿:病因、临床表现血尿:病因、临床表现意识障碍:分类、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基本方法:视、触、叩、听的基本检查方法一般检查:生命体征、一般状态、皮肤及淋巴结的检查头部检查:头面部、头部器官的检查颈部检查:甲状腺、气管的检查胸部检查:胸壁、胸廓与乳房的检查;肺和胸膜的视、触、叩、听的检查;心脏的视、触、叩、听的检查;血管检查腹部检查:腹部的视、触、叩、听的检查脊柱与四肢的检查:脊柱与关节的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反射与脑膜刺激征的检查实验诊断与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沉降率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排泄物检测:尿液与粪便的一般检测及临床应用心电图检查: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内镜检查: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与并发症
名师考点串讲
第一节问诊内容
一、一般项目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姻、籍贯、住址、入院日期、记录日期、病史陈述者、可靠程度等。
二、主诉
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的性质与持续时间。应简明扼要,避免医学术语或病名,并按时间先后顺序描写。
三、现病史
病史的主体部分,记录患病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围绕主诉进行描写。
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
详细询问起病情况对疾病病因探索有着重要鉴别作用。起病急的,如急性阑尾炎、急性心肌梗死等;起病慢的,如肺结核、糖尿病等。患病时间是指起病至就诊或入院的时间,如有多个症状先后出现则应按顺序询问后分别记录,如“慢性咳喘30年,活动后气短10年,反复下肢水肿3年”。
2.主要症状特点
包括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缓解或加剧的因素。
3.病因与诱因
病因即与本次发病有关的原因,如外伤、中毒、暴饮暴食等;诱因即诱发因素,如气候变化、环境改变、情绪激动等。
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
患病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或新症状的出现,都可视为病情的发展与演变。如心绞痛患者本次发作胸痛加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应考虑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5.伴随症状
伴随症状即在主要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出现一系列的其他症状。伴随症状常常是鉴别诊断的依据。
6.诊治经过
询问患者以前曾在何处诊治,诊疗措施和结果是什么,曾做哪些治疗,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用药的时间、疗效如何,不良反应怎样。
7.其他情况
主要了解发病后及现阶段的精神、体力、食欲、睡眠、体重增减及大小便等情况。
四、既往史
询问患者自出生至本次发病的健康状况和既往曾患疾病、预防接种、手术、外伤、中毒、过敏史,尤其是与这次疾病有关的病史。
五、系统回顾
用于作为最后一遍搜集病史资料,避免问诊过程中忽略或遗漏的内容。
六、个人史
个人史包括社会经历、职业与工种,习惯与嗜好,有无冶游史等。
七、婚姻史
八、月经史与生育史
九、家庭史
家庭史包括有无遗传病,双亲、兄弟、姐妹、子女、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姑姨及表兄弟、表姐妹的健康状况等。
第二节常见症状
一、发热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体温一般为36~37℃,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二)病因与分类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临床上常见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其中感染性发热为临床多见。●●●●经典例题(2015单选)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无菌性物质坏死吸收
B.抗原-抗体反应
C.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D.感染
【答案】 D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类病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心功能不全或皮肤散热减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三)临床表现1.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常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2)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的时间。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在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稽留热体温持续升高达39.0~40.0℃,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期、斑疹伤寒等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肺结核等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渗出性胸膜炎等二、水肿
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水肿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