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精要译注》:
【译文】
阴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
人身的阳气,如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按语】
1.关于“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解
“阳化气,阴成形”按照最为基本和朴素的理解,阳具备动和变的特征,凡只见其气化功能表现,而不见其形质者,为阳的特征;阴具有主静、凝聚有形的特征,凡相对静止,不见其变动变化,只见其形质者,为阴之属性。从这一基本区别点理解,凡形质上偏少偏衰,气化功能上旺盛者为阳,即阳化气为主的表现;凡形质上较多较盛,气化功能表现较弱者为阴,即阴成形的含义。以此点来理解人体与自然各种现象均会有豁然开朗的解悟。
就人体形体而言,中医有“肥人多气虚、多痰湿;瘦人多阴虚、多火旺”。肥人在形质上较盛,具备了阴成形的特质,阴盛则阳偏虚,阳化气的功能便差,故肥人多(阳)气虚,气虚气化不利,则“阴成形”凸显,则易生痰湿及形体丰盛;同样,由于阴气不足,阴成形的功能虚弱,故阴虚之人则形体消瘦,“阴成形”减弱,则阳化气相对偏盛,致阴虚之人虚火旺盛,故而阳化气功能相对增强,阴虚之人亦多表现为功能亢进,如兴奋躁动、多食易饥等。此便是瘦人多阴虚的内在机理。
临床上,凡阴虚阳盛的病人多表现为功能亢盛(化气),形质减少(成形);而阳虚阴盛之人,多表现为功能减弱,有形的物质病理性增多。如患者舌体胖大,舌苔厚者,大家均知道为阳虚湿盛的表现,由于阳化气不足,故阴成形相对旺盛,便出现了舌体胖大,舌苔厚的有形物质的增多的“阴成形”变化;而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者,大家均熟悉是阴虚的舌象,这是因为阴虚则阴成形功能不足,故有形之舌体瘦小与舌苔减少。
2.关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理解
关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理解,历代对此句原文的认识,可总结为三种:一是认为生与长,杀与藏,是为避免修饰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对同义词,意为阴阳同主生、长、杀、藏,二者协调统一,相辅为用,与前文“阴阳者……生杀之本始”同义。二是认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为阴阳之治,即事物在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常变化。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日:“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所谓天之阴阳,指上半年的司天之气;地之阴阳,指下半年的在泉之气。三是认为“阳生阴长”是阴阳之治,“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如《类经·阴阳类》又说:“一日,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日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日阴杀阴藏,此以阴阳之淑慝言,于义亦通。”《素问经注节解》卷一亦从此说,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论证,注云:“阳杀者,盛夏之酷烈,烁石流金,万物焦枯,阳极而亢。人之为病,邪热火炽,纯阳无阴,若伤寒之阳邪内传,杂病之风盛火焰。又若饮食辛热之人,火郁痰结,大便硬燥,并属亢阳,失此不治,杀人甚速,急宜苦寒之类是也。”此说承上文“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之后,似是对其义理的进一步说明,于义较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