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内经精要译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36102
  • 作      者:
    郑红斌,包素珍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中一部辉煌巨著,向有“群经之祖”“医家之宗”之美誉,是历代学习中医必读之书。《内经精要译注》是按《黄帝内经》学术理论体系对原文进行分类,内容分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发病、病因、病机、诊法、病证、防治原则、养生等,精选原文后设注释、译文、按语栏目。全书选文精当,条分缕析,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见解和多年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内经精要译注》不仅适宜中医药院校师生使用,也适合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内经精要译注》:
  【译文】
  阴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
  人身的阳气,如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按语】
  1.关于“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解
  “阳化气,阴成形”按照最为基本和朴素的理解,阳具备动和变的特征,凡只见其气化功能表现,而不见其形质者,为阳的特征;阴具有主静、凝聚有形的特征,凡相对静止,不见其变动变化,只见其形质者,为阴之属性。从这一基本区别点理解,凡形质上偏少偏衰,气化功能上旺盛者为阳,即阳化气为主的表现;凡形质上较多较盛,气化功能表现较弱者为阴,即阴成形的含义。以此点来理解人体与自然各种现象均会有豁然开朗的解悟。
  就人体形体而言,中医有“肥人多气虚、多痰湿;瘦人多阴虚、多火旺”。肥人在形质上较盛,具备了阴成形的特质,阴盛则阳偏虚,阳化气的功能便差,故肥人多(阳)气虚,气虚气化不利,则“阴成形”凸显,则易生痰湿及形体丰盛;同样,由于阴气不足,阴成形的功能虚弱,故阴虚之人则形体消瘦,“阴成形”减弱,则阳化气相对偏盛,致阴虚之人虚火旺盛,故而阳化气功能相对增强,阴虚之人亦多表现为功能亢进,如兴奋躁动、多食易饥等。此便是瘦人多阴虚的内在机理。
  临床上,凡阴虚阳盛的病人多表现为功能亢盛(化气),形质减少(成形);而阳虚阴盛之人,多表现为功能减弱,有形的物质病理性增多。如患者舌体胖大,舌苔厚者,大家均知道为阳虚湿盛的表现,由于阳化气不足,故阴成形相对旺盛,便出现了舌体胖大,舌苔厚的有形物质的增多的“阴成形”变化;而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者,大家均熟悉是阴虚的舌象,这是因为阴虚则阴成形功能不足,故有形之舌体瘦小与舌苔减少。
  2.关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理解
  关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理解,历代对此句原文的认识,可总结为三种:一是认为生与长,杀与藏,是为避免修饰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对同义词,意为阴阳同主生、长、杀、藏,二者协调统一,相辅为用,与前文“阴阳者……生杀之本始”同义。二是认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为阴阳之治,即事物在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常变化。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日:“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所谓天之阴阳,指上半年的司天之气;地之阴阳,指下半年的在泉之气。三是认为“阳生阴长”是阴阳之治,“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如《类经·阴阳类》又说:“一日,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日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日阴杀阴藏,此以阴阳之淑慝言,于义亦通。”《素问经注节解》卷一亦从此说,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论证,注云:“阳杀者,盛夏之酷烈,烁石流金,万物焦枯,阳极而亢。人之为病,邪热火炽,纯阳无阴,若伤寒之阳邪内传,杂病之风盛火焰。又若饮食辛热之人,火郁痰结,大便硬燥,并属亢阳,失此不治,杀人甚速,急宜苦寒之类是也。”此说承上文“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之后,似是对其义理的进一步说明,于义较胜。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
一、阴阳总纲
二、阴阳的特性
1.天地阴阳
2.人身阴阳
三、阴阳的基本内容
1.阴阳消长
2.阴阳自和
3.阴阳互根
4.阴阳互藏
5.阴阳交感
6.阴阳转化
四、阴阳的应用
1.说明生理
2.说明病理
3.说明药物的性能
4.说明脉象
5.说明治疗
第二节 五行
一、五行特性
二、五行生克制化
三、五行的应用
1.说明生理
2.说明病理
3.说明诊断
4.说明治疗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五脏
一、概论
1.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五脏与事物的联系
二、心
1.心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附:膻中与心包络
2.心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三、肝
1.肝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2.肝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四、脾
1.脾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2.脾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五、肺
1.肺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2.肺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六、肾
1.肾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2.肾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第二节 六腑
一、概论
1.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四章 经络
第五章 病因
第六章 发病
第七章 病机
第八章 病症
第九章 诊法
第十章 防治原则
第十一章 养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