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历代医家学术要略》:
裴一中,字兆期,号复庵居士,海宁人,浙江名医,明朝末年人,生卒年代失于稽考。从《裴子言医》自序中可知,裴氏出身于世医家庭。开始学医时,攻读《素问》《灵枢》及诸大家著作七年整,自以为颇有心得,后来悬壶诊病,经常碰到疑难或掣肘的问题。他意识到自己学识浅薄,遂进一步发奋读书,凡古今百家医书及有关著作,无不锐意探求博览,几乎到了“眠食尽损”的程度。于是医术精进,活人无算,晚年始撰成《裴子言医》。裴氏另撰有《裴子言药》《素灵类纂》《医林要旨》《证治汇参》《删润素问玄机原病式》等著述,惜均未获梓行。
“医话肇始于宋,盛见于明清,久为我们所熟知。在浙江,要推海宁裴兆期《裴子言医》为先驱,继之者如嘉善黄退庵《友渔斋医话》、桐乡陆定圃《冷庐医话》等,采摭繁复,叙述详赡,亦已有目共赏。”这是原浙江中医学院首批硕士生导师徐荣斋先生为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续集》写的序中的一段话,其中的裴兆期即裴一中。
《裴子言医》,共四卷,初刊于崇祯十七年(1644)。此书书目不见于明、清医学目录学著作。1959年,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等单位所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收入此书。现四川省图书馆藏有本书的初刻本,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善本书库则有本书的清顺治刻本。
《裴子言医》属医话著作。全书未编目录,共有148篇(段)论述,包括各科临床经验之谈和有关临床医学理论,由其子裴翰予以校正,孙裴晋扬订。初刊时得到当时的名流毛槐眉、金圣叹、蒋斧山、张振仲、赵声伯等的赞助或作序。在陈子遵所写序言中称裴子业医“全活者以万计,凡黄童、白叟、绿绶、青衿无不交口而颂先生之德”,在江、浙一带享有盛誉。
同为海宁人的19世纪著名医家王孟英曾对《裴子言医》一书选论五十篇(段)加以评述,后被刊人《潜斋医学丛书八种》和《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中,书名题为《言医选评》,不分卷,扉页上署名:裴兆期原著,杨素园阅定,王孟英评选。由于选论较精,颇能反映裴氏的学术经验和临床方面的重要见解,评述部分也富有参考价值,确实是一部理论密切联系医疗实践的佳作。当前《裴子言医》的刊本已不易看到,以下主要根据《言医选评》提示并选摘裴氏的临床学术见解如下。
一、补虚的要领及补法时机的掌握
“虚则补之”,属于对应性的证治,临床上以补气血和补脏诸法尤为常用。裴氏分析补气血的方药,大多有甜腻壅膈之弊。若遇胃气弱患者,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疗效,甚至可能产生腹胀、泄泻、呕吐、不能食等消化系统的症候。所以他认为,“补虚之最切要者在扶胃气,胃气强则饮食进,饮食进则血气生……”。他对于古代某些偏补方剂的临床应用也有较客观的辨析。如李杲的补中益气汤,后世医生往往不细辨方义,凡属脾虚病证,均以原方治疗,裴一中强调此方“为脾虚中气下陷而设”。故王孟英在评选裴氏此节时认为,“东垣此方,宜名补中升气汤。若不须升陷,但须益气,何必佐以升、柴乎!后人不明此义,因而贻误者不少”。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经验体会。
对于临床上常见的某些内科杂病,如泄泻、痢疾、寄生虫病、小儿疮病、黄疸、水病等,裴氏的经验是当这些病初愈时,断不可骤服滋补之药,因为上述诸病多属湿热为患,“滋补之药乃助湿热之尤者,骤而服之,鲜不致害”。王孟英对此略予补充,他指出,“泻痢亦有宜滋补者,但须佐以坚阴清热之品,不可甘补腻补”。这对临床医生如何掌握滋补的时机和某些病的具体补法是很有启发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