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辨治疑难病精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35501
  • 作      者:
    刘爱军[等]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韦绪性 1953年生于河南内黄县,为二级主任中医师,教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省管优秀专家,首批河南省名中医,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文化建设与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特聘专家,安阳市笑痛中医研究所所长,安阳市疼痛学会(河南省)主任委员等 。

展开
内容介绍

  《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辨治疑难病精要》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韦绪性主任医师,躬身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7年的疑难病研究心得和临证经验集萃。
  《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辨治疑难病精要》突出三大特点:
  ①创新辨治疑难病理论框架。以其“辨治疑难病,识‘杂’是关键”的学术思想为指导,率先提出辨识疑难病首在明“杂致”,论治疑难病贵在从“杂治”的诊疗观。系统阐发了“杂治”之要在于“和中”,“杂合以治”必“顾胃气”的临床思路和方法。
  ②“术”“案”结合,实用性强。所遴选的74则医案,以“术”类“案”,以“案”明“术”,融临证思维、学术观点、医案于一体,经验独到,多有建树。
  ③探究“临证基本功”,提高辨治疑难病水平。书中对“诊察、辨证、论治”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发皇古义,融汇新知,突破了对辨证论治的简约表述,也是韦绪性长期研究辨证论治理论、方法的心得集成。
  《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辨治疑难病精要》内容丰富,颇多创新,堪称一部继承、发扬并举,整理、提高结合,具有较高学术、实用价值的专著,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和中医药院校学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辨治疑难病精要》:
  第一章 疑难病学术举要
  所谓疑难病,是指辨证疑惑、治疗困难的疾病。具体而言,辨证之疑多为证候纷杂或罕奇,难识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关键所在,致使诊断难定,辨证疑惑。治疗之难多为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或无效,或因诊断、辨证不明而无法治疗,甚或病人膏肓,无特效之方,无必验之药。
  疑难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易,具有阶段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值得重视的是,疑难病的形成虽然与其自身因素及其特殊性有关,但目前中医临床存在的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结果,用化学、物理检查代替中医的“四诊”,用西药代替中药,辨证论治束之高阁等“西化”现象,使中医临床本来可以明确诊断,能够治疗的疾病陷入疑难之境。因此,必须重视辨证论治思维、技能的修炼和不断完善。古人说得好,治而不效,未得其术也。作为一名中医人,在临床中必须坚持中医的临证思维,充分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坚持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吸取现代科学技术,融汇西医学的临床优势,拓宽、延长自己的诊断视野,系统整理和研究疑难病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辨证论治,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方面的规律,并熟练掌握药物的药性、适应证、禁忌证、配伍规律、服用方法等,从总体上提高疑难病学术、临床研究水平。
  第一节 辨治疑难病,识“杂”是关键
  由于疑难病涉及范围甚广,病因复杂或难明,病位涉及五脏,病程日久者,往往“多因相关”“多病杂陈”“虚实相因”“寒热错杂”。在治疗上难以确定针对性较强的单一疗法,或经长时间治疗也难获可靠疗效。因此,要充分认识疑难病在发病、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复杂性,进而探索其规律,创新疑难病的诊疗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变化、社会老龄化及疾病防治重心的前移等,此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从而进一步提高疑难病诊疗水平。基于上述,韦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创新了辨治疑难病理论框架。以“辨治疑难病,识‘杂’是关键”学术思想为指导,率先提出辨识疑难病首在明“杂致”,论治疑难病贵在从“杂治”的诊疗观。系统阐发了“杂治”之要在于“和中”,“杂合以治”必“顾胃气”的临床思路和方法,为辨治疑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辨识疑难病,首在明“杂致”
  (一)辨识“杂致”之要
  1.致病原因复杂
  疑难病病因的复杂性并非几种病因简单叠加,其致病的危害性往往大于单一因素作用之和,这也是疑难病治疗棘手的主要因素。外感六淫、疫毒,内伤饮食、情志、劳欲等多种病因可同时或先后伤及人体,致使气血失调,多脏受损,形成“复合病因”。而外感六淫与内生五气具有“同气相召”的特性,常内外合邪,因果为患。从另一方面看,疾病的发生、发展,由于体质禀赋的差异,正气的强弱以及性别、年龄、居住环境等的不同,决定了病因虽同,发病却有新病与旧病、标病与本病、表病与里病等的交叉出现,使病因更加复杂。如围绝经期高血压的发病,其病因虽多,而患者“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的体质因素是其基本病因,其次与长期情志失调、劳欲虚损、嗜食肥甘厚味、气候环境失宜等病因有关。其发病既有特定的病因,也和复合病因密切相关,绝非单一的情志内伤导致的“阴虚阳亢”所能概括。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疑难病学术举要
第一节 辨治疑难病,识“杂”是关键
一、辨识疑难病,首在明“杂致”
(一)辨识“杂致”之要
(二)要重视复杂性辨证思维的运用
二、论治疑难病,贵在从“杂治”
(一)“杂治”之要,在于“和中”
(二)“杂合以治”,必“顾胃气”
三、走出三大误区,减少辨治疑难病的复杂因素
(一)医者之误
(二)患者之误
(三)用药致误
第二节 内伤杂病临证启微
一、筑根基,首重修德
二、识病名,提纲挈领
三、察病机,融会贯通
四、悉证治,通常达变
五、析纵横,辨别异同
六、多临证,提高疗效
七、学医案,启迪思维
八、勤总结,致力创新
第三节 弘扬中医特色,引领疑难病临床研究
一、继承和借鉴
二、创新和争鸣
三、标准和规范
第四节 辨治瘀证,纲目分明
一、辨“证”“象”主次,洞悉原委
(一)有瘀象未必皆是瘀证
(二)“无”瘀象未必皆非瘀证
二、详审病位病性,细察证候轻重缓急
(一)定病位
(二)辨病性
(三)识轻重
(四)察缓急
第五节 通法治疗久泻实证心法
一、辨证候:虚实夹杂,因实致虚
二、察病机:腑气壅滞,清浊相混
三、立治法:以通为主,兼养胃气
(一)理气通降法
(二)化瘀通络法
(三)苦辛通降法
(四)攻逐水饮法

第二章 辨治疑难病临证基本功
第一节 整体诊察,诊法合参
一、全面诊察
二、突出重点
(一)抓主症
(二)完整性
(三)准确性
三、程序灵活
第二节 辨证七步,次第井然
一、辨病因
……

第三章 疑难病诊疗经验

附:歧黄传承忆父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