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进黄帝内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485118
  • 作      者:
    牛淑平著
  • 出 版 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牛淑平,博士,现为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医文献专业、针灸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负责人。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本科,安徽中医学院中医文献专业硕士,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2007年度北京大学国内访问学者。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针灸文献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务委员。主讲内经、针灸学、中医养生学等经典课目。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及中医门诊医疗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面对追求科学世界,带有强烈模糊色彩的意象思维的中医学能否我行我素、理直气壮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掌握生命?
  《走进<黄帝内经>》带您用“黄帝”的眼睛看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走进<黄帝内经>》:
  四、三星堆文明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的历史,是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遗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三星堆遗址依托鸭子河,横跨马牧河,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形成了以东、西、南三面城墙及北侧鸭子河为防御体系的古城。古城由一道外郭城(大城)和若干个内城(小城)组成。古城内外可分作祭祀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并有三星堆、月亮湾等重要夯土建筑遗迹。古城体现出高度繁荣、布局严整的古代王国的都城气象,不同于中原夏、商都城,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有造型各异的青铜人头像。这些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挂戴耳环耳饰。这显示了先人审美情趣。除了这些人物青铜造像外,还有用于祭祀的尊、形态各异的各种动植物造型(如被誉为写实主义杰作的青铜鸡)、在中国范围内首次出土的青铜太阳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们皆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从而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三星堆遗址的文化,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历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在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时期,巴蜀地区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这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
  以前历史学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而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曾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的古文明。
  有待解决的问题是:三星堆遗址居民属于远古时期的哪个民族?璀璨的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三星堆古蜀国究竟是何时产生,持续了多久,又为什么突然消亡了?
  近年,一位叫苏三的文化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三星堆文明属于古犹太文明;中华文明实际上是一种“转载”文明,它的真正源头在中东;来到中国的以色列人主要构成了中国的夏、商、周文化。中国文明脱胎于红海文明(红海介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的狭长海域),而古犹太人是中国人的祖先。这一惊世骇俗的论调已经引起了学界“地震”。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走进上古文明
第一节 上古有多远?
第二节 黄帝生活在什么年代?
第三节 《黄帝内经》是一部什么书?这部书是何时间世的?
第四节 《黄帝内经》背景时期的上古文明奇迹
一、史前文明
二、亚特兰蒂斯文明
三、玛雅文明
四、三星堆文明
五、埃及金字塔
六、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七、秦始皇陵寝
八、马王堆汉墓
第五节 黄帝眼中的“上古文明社会”
第六节 经典的魅力

第二章 阴阳太极图——第一美图
第一节 “阴阳”与我们的生活
第二节 汉字文化圈中的阴阳文化
一、韩国的阴阳文化
二、日本的阴阳文化——阴阳师
三、朝鲜的阴阳五行文化
第三节 阴阳太极图赏析
第四节 阴阳原理与现代科技
一、阴阳原理与计算机
二、阴阳八卦与基因理论
三、阴阳原理与磁场理论
第五节 《黄帝内经》阴阳大论名篇赏析
第六节 阴阳取象思维
第七节 中医临床阴阳辨证方法论
第八节 学术陷阱——历史上的东垣派与丹溪派的阴阳之争
第九节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第十节 对中医教材中阴阳理论体系的一些反思
一、《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阴阳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教材中的阴阳理论
三、《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阴阳理论

第三章 五行原理——人体平衡码表
第一节 数字“五”的魅力
第二节 《黄帝内经》五行大论赏析
第三节 “五行取象”原则
第四节 基于五行原理的脏腑辨证方法论
第五节 阴阳与五行——生命的方向盘与平衡码表
第六节 对中医教材中的五行学说理论体系的一些反思
一、《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五行学说
二、《中医诊断学》教材中的五行理论
三、《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五行理论

第四章 经络——人体内的生命河流
第一节 经络——人体内的生命河流
一、经络的发现
二、经络主干有多少?
三、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
四、腧穴是什么?
五、腧穴的主治功效是如何被发现的?
六、四肢腧穴为何可以治脏腑病?
第二节 五体——人体的生命河床
第三节 为何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第四节 为何说针灸是国宝?
第五节 应如何看待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资源之争?
第六节 对现代中医教材中针灸理论的一些反思
一、“经别”误识
二、“特定穴”命题的是与非
三、“十二井”穴在哪里?
四、“上关”穴的定位
五、“百会”穴简便定位的误区
六、“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是何意?
七、“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如何理解?
八、缪刺与“交叉取穴刺络法”
九、“一夫”为三寸?

第五章 “治未病”的境界
第一节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想境界与生存智慧
第二节 “病为本,工为标”的理想社会医学服务模式
第三节 “尝贵后贱”人生哲理中的养生意义
第四节 “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和“虚中求寿”的养生方法
第五节 “以母为基,以父为椐”优生优育理念
第六节 对当前推广“治未病”现状的一些反思

第六章 用黄帝的眼睛看世界
第一节 观象——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能
第二节 远古的“铸鼎象物”
第三节 中国的象形文字
第四节 《内经》取象思维
第五节 《本草纲目》中的象思维
第六节 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
一、《周易》“立象以尽意”
二、老、庄论“象”(大象无形)
三、王弼“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第七节 意象思维方法论
第八节 精确与模糊的辨证统
第九节 诺贝尔奖与中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