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国中医学派临床笔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32845
  • 作      者:
    王四平,周计春,杨阳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四平,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国医大师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主任。主编教材《内经选读》、专著《平脉辨证三年跟师记》。


  周计春,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教授,师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主任刘亚娴教授。


  杨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全国传承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医大师李士懋学术继承人,国医大师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副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承办的“首届全国中医学派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2日在河北石家庄举办,会议研讨了易水学派、河间学派、中西医汇通学派等中医学派的近期成果与心得。
  国医大师李士懋主持会议,并对各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医史专家李经纬先生,首都国医名师余瀛鳌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刘亚娴教授等中医药专家到会,发表了重要的学术观点。各位学者利用这次学术流派的盛会,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以“专题笔谈”的方式奉献出来,并在现场倾情演讲,吹响了中医学派研究的新号角。
展开
精彩书摘
  8.辨头痛
  李东垣日:“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伤之痛,常常有之,直须传人里实方罢。”
  按:李东垣所云诚是,然凭此尚不足作为外感内伤鉴别的主要指标。有人经常外感而头痛,亦时作时止,能说是内伤吗?外邪传里头痛方罢,也不准确。邪在太阳可头痛,邪在里亦可头痛,伤寒六经皆有头痛。
  9.辨筋骨四肢
  李东垣日:“内伤等病,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寒则筋挛骨痛。”
  按:内伤者,沉困怠惰,诚是。然外热伤元气,乃邪阻脾虚不能实四肢也。寒则筋挛骨痛,尚还须进一步鉴别。云外伤之筋挛骨痛,“是肝肾之气已绝于内”,则欠允,乃寒邪袭于筋骨经脉所致也。
  10.辨外伤不恶食
  李东垣日:“若劳役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此三者皆恶食。若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三者,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谷之味。”
  按:此条不足以辨外感内伤。一般外感寒热者,都影响食欲,厌油腻腥膻,这已是常识。张仲景论太阳伤寒,亦是“体痛呕逆”,不可能一边呕逆,一边还吃得挺香。所以,此条不足凭。
  11.辨渴与不渴
  李东垣云:“外感风寒之邪,邪气传里,始有渴也。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在血脉中有余故也。初劳役形质,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肺金,故渴也。”
  按:外感风寒化热伤津,固当渴。若邪传阴经,则多不温。内伤“必不温”,诚是。“心火炽,上克肺金,故渴也。”此心火,当属实火,方能致渴。李东垣所言之阴火、虚火,当口渴不著。
  12.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
  李东垣云:“其外伤贼邪,必语声前轻后重,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之病,必短气气促,上气高喘,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至易见也。若毫厘之误,则千里之谬。”
  按:内外伤,可证似而实异,一虚一实。其鉴别要点,在于“气少气盛上辨之”,固是。但内伤者短气气促而喘,外感者亦可见此,尚难鉴别,必须凭脉以断虚实,方不致误。
  13.气虚发热与中热颇相似
  李东垣云:“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者。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必肌肤扪摸之壮热,必燥热闷乱,大恶热,渴而饮水,以劳役过甚之故。亦身疼痛。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足,口鼻中气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吐之际,病必少减。若是外得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大作谵语,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足者,皆无此证。”
  按:李东垣此条提出昼夜时间不同,病性变化不同,作为内虚外伤的鉴别点。外感中热者,日晡剧;内伤发热者,日晡轻。外感中热者,热盛,日晡阳始入里而热更炽,故病剧。内伤者,阳气衰,日晡得时之助而阳暂复,故病轻。
  外感内伤,虽皆证似白虎,但外感发热者日哺剧;内伤发热者,上午剧,曰晡轻。此虽有别,但只能作为内伤外感鉴别的参照指标,而不能作为主要指标。主要鉴别标准,还是以脉为据。
  小结:鉴于时医皆把内伤误作外感,枉死者比比皆是,故李东垣著《内外伤辨惑论》,列出十三个鉴别要点,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鉴别点,但总得来说,没有讲得很清楚。
  ……
展开
目录
东垣之秘:对甘温除大热如何理解和应用
避免人云亦云:关于评价医家学术思想的几个问题
我的学医体悟:杂谈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博采
“阴火”争议讼纷纭,临床视角详辨析
莫仅以活血化瘀论清任
依“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辨治疑难病验案析
习河间,临证“以意调之”解疑难
从临床视角看中医学派该如何划分
刘完素“功成四物”治疗妇科疾病
李东垣妇科病用药特点
临床医生该如何理性看待金元医学流派之分
外感内伤矛盾,引发金元争鸣
东垣学说如何解,枳术丸中有奥旨
论张元素对中药学理论的贡献
东垣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特色浅析
从“中医各家学说”的视角试论“李士懋学术思想
对王清任“补气助阳法”的临证思辨
张元素未列入金元四大家原因探讨
“衷中参西”如何在临证中融会贯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