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危北海脾胃病辨治思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482742
  • 作      者:
    刘汶,戚团结,范圣凯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明医馆丛刊”丛书的一本,脾胃病名家学术经验总结。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汶,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现任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专业组专家、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乾构传承弟子。危北海名医传承工作站负责人。

  戚团结,男,医学博士,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北京市医管局“十百千”百类人才,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125”人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青年专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学会师承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著名中医关幼波、王鸿士、危北海研究室主要成员。

  范圣凯,男,副主任医师,1997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2008-2011作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危北海徒弟跟师学习,发表论文10余篇,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经验丰富。
展开
内容介绍
  《危北海脾胃病辨治思路》记载了危北海教授临证数十年来的经验,包括学术思想概述、经典医案、常用方药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提出“脾虚综合征”
  1.“脾虚综合征”的概念
  “脾虚综合征”是一个根据四诊所见,具有脾气(阳)虚证的证候的一种综合征,是一个包括功能、形态和临床诊治的综合概念,应用健脾益气治法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需要明确指出的,这里的脾虚是指脾气(阳)虚,因为中医认为气、阳属于同一类概念,只是程度不同,故可以归属于一类,但不包括脾阴虚。
  2.理论来源
  中医脏象学说中各个脏腑是一个概念性的统一体,它包括形态和功能的综合表现。例如中医的脾胃,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谓的消化系统,但从其所描述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来看,又与消化系统及其所属的器官有最密切的联系和颇多类似之处。
  从中医理论来看,人以水谷为本,脾主运化,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还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脏属土,土旺于四季之末的十八天,且土居中央,以灌溉四旁,四季脾旺则五脏得其荫护,卫外有力,不易遭受邪气的侵袭。因此,保持或辅助脾气健旺,是养生与治病的重要原则。若脾胃素体虚弱或受外邪侵袭(例如饮食失调,寒热不节,劳累过度及情志不遂等)引起脾胃虚弱,则健运失司;脾气不足,若病从口入或寒邪直中,引起脾阳亦虚,则可以形成脾气(阳)虚损之证。
  危老及其研究小组根据几十年来的临床实践,通过观察多项现代医学指标,深入研究探讨脾虚证的实质,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看法。
  (1)脾虚证是以消化系统的吸收、分泌和运动功能低下和紊乱为主,并伴有全身性适应调节和营养代谢失调的一种病理状态。它是包括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等疾病反应的综合概念,是一个临床诊断、治疗相结合的统一系统。
  (2)木糖吸收试验、唾液淀粉酶活性测定、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水负荷尿淀粉酶活性测定、消化道131I运动功能试验等可以作为诊断脾虚证的一些辅助性客观化检查指标,对阐明“脾主运化”的实质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其中尤以经过国内多家单位广泛临床验证(逾数千病例)和动物实验证实的木糖吸收试验最具有代表性,且得到多数学者认可。
  (3)脾虚的产生机制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的全身性抗病调控反应开始走向失代偿的衰退状态。主要表现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反应能力低下,胃肠胰激素分泌减弱或紊乱,迷走-胰岛素系统的反应功能则相对增强。
  (4)健脾益气方药可以使脾虚证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降低,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这说明中医理论“培土生金”和“脾旺不受邪”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由此可知该证是以胃肠道的分泌、排泄、吸收和运动功能减弱为主要表现的神经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紊乱和营养代谢低下的一种虚损性的疾病状态。其证候产生的机制是胃肠道的虚损性功能低下或失调。其病理表现产生的原因为:①由于胃肠道本身存在组织形态学变化(如慢性炎症和组织变性等)所致;②由于胃肠道的单纯性功能性低下或失调所致;③由于全身性疾病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或免疫调节而引起的胃肠道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所致。
  只要患者出现“脾虚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就说明消化道存在这样一种病态变化。这种病态变化引起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器质性的、功能性的或神经体液性的,其所引起疾病的病种也是多系统的,不限于消化系统疾病。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学术思想渊源
一、研习经典/
二、学习名家经验/
三、现代研究/
第二章
学术思想概述
一、提出“脾虚综合征”/
二、建立“胃肠复元法”/
三、脾升胃降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
四、脾胃病辨治应重视“久病入络”/
五、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六、脾胃病重饮食调护/
第三章
临证经验
第一节慢性胃炎/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临床治疗/
三、典型病例/
第二节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临证点滴/
二、典型病例/
第三节消化性溃疡/
一、临证点滴/
二、典型病例/
第四节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
一、对本病的认识/
二、典型病例/
第五节慢性结肠炎/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临床治疗/
三、典型病例/
第六节慢性胰腺炎/
一、分型论治/
二、诊疗分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