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薄贴法
膏药,古代称之为薄贴,现包括硬膏、油膏一类外用药。
一、硬膏类
所谓硬膏是用中药药料与铅丹(如樟丹、铅粉、红粉等)及植物油掺合起来加热而成,由于经过熬炼,故作用深入而持久。硬膏适用于已破或未破的皮炎、肿疡、各种慢性肥厚性角化性皮肤病。未破者可贴厚点,面积大一些;已破者要薄,露出疮口,以利排脓,可数日一换。下面介绍几种硬膏。
1.黑色拔膏棍(本院方)
【组成】莨菪、透骨草、川乌、蜂房、全蝎、轻粉等。
【功用】通经止痛,破瘀软坚,拔毒透脓,除湿止痒。
【主治】鸡眼、胼胝、瘢痕疙瘩、带状疱疹、神经痛、疣、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用法】加温外敷患处,每3~6天更换1次。
2.拔毒膏(本院方)
【组成】轻粉、木鳖子、金银花、蜈蚣等。
【功用】拔毒消肿,化腐生肌。
【主治】疖肿有脓栓者,炎症浸润较深者。
【用法】微火化开,贴患处。
3.消化膏(本院方)
【组成】炮姜、红花、麻黄、肉桂、半夏、白芥子、香油等。
【功用】温化痰核,软坚散结。
【主治】各类阴肿、表面无红肿者,如乳核、淋巴结核、肉瘿等以及无名肿毒有硬块者及慢性硬结性红斑等。
【用法】微火温化,贴患处。
4.痈疽膏(本院方)
【组成】蜈蚣、皂角刺、穿山甲、连翘、木瓜、乳香、没药、红花、金银花、樟丹、香油等。
【功用】拔毒消肿,化腐生肌。
【主治】疖肿、急性淋巴结炎。
【用法】微火温化,贴患处。
5.阳和解凝膏
【组成】川芎、附子、桂枝、大黄、当归、肉桂、草乌、地龙、白及、五灵脂、麝香等。
【功用】回阳散结,化腐生肌。
【主治】阴疽恶疮,瘰疬鼠疮,溃烂流水。
【用法】摊贴患处。
二、软膏类
软膏即用30%中药药料研成粉剂与凡士林调成膏外用。据古书记载,古人常用猪油、蜂蜡、石蜡等调用。软膏的特点是药性深入性、滑润作用强,可以润泽皮肤,使局部保温,同时也能刺激肉芽生长。其缺点是能阻碍水分的蒸发,有渗出和分泌物的创面不宜使用,否则影响脓液引流。
1.化毒散软膏(本院方)
【组成】以20%化毒散,用凡士林混匀成膏。
【功用】清热止痛,解毒消肿。
【主治】各类表浅化脓性疮疡,如发际疮、疖、痈、黄水疮。
【用法】直接外敷疮面或涂于纱布上外敷。
2.芙蓉膏(本院方)
【组成】芙蓉叶、大黄、黄连、冰片等,以凡士林调膏备用。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可促进炎症硬块吸收。
【主治】各类炎症的浸润,如毛囊炎、疖、痈、疔毒、蜂窝织炎、乳腺炎、急性腹膜炎等。
【用法】直接外敷疮面或涂于纱布上外敷。
3.铁箍散软膏(本院方)
【组成】生天南星、生半夏、土贝母、荆芥穗、大黄等研末,加蜂蜜调膏备用。
【功用】破瘀消肿,解毒散结。
【主治】各种痈肿疮疖范围较大、较硬者。其药性软化、浸润性较强,取名铁箍,既可促进炎症吸收、防止炎症向四周浸润,又有催脓作用,炎性硬块早期可消,将成脓者可贴敷得厚些,促其溃破。
【用法】涂于纱布上外敷。
4.普连膏(本院方)
【组成】黄芩面、黄柏面各等份,加凡士林调匀。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痒。
【主治】各类亚急性皮肤病及轻度表浅炎症,如湿疹、毛囊炎、热疖、单纯性疱疹、脓疱疮等。其特点为对皮肤无刺激性。
【用法】外敷患处即可。
5.黑布药膏(本院方)
【组成】老黑醋、金头蜈蚣、五倍子粉、梅花冰片、蜂蜜等,熬成膏状。
【功用】破瘀软坚,解毒消肿。
【主治】各类毛囊炎、多发性疖肿、初期乳头状皮炎、瘢痕疙瘩。其特点是药性软化浸润作用较强,对于顽固性慢性炎症或结缔组织增生性皮肤改变,效果较好,可促进其炎症吸收。
【用法】外敷患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