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王旭高经典医案赏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770729
  • 作      者:
    戴天木,李云海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王旭高(1798~1862年),名泰林,江苏无锡人,清代著名医家,医案“清华而不高深,灵变而有规矩”。《大国医经典医案赏析系列:王旭高经典医案赏析》以《王旭高医案》为蓝本,对其中302个医案进行了赏析。医案以内科为主,兼妇科、外科。赏析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充分反映了王氏学术思想,高度概括了王氏临证经验。每类病证案例之末附结语,结合中医理论,对该类案例的主要精神进行综合评析,对案例中的诊治思路及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启迪后学。
展开
精彩书摘
  《大国医经典医案赏析系列:王旭高经典医案赏析》:
  【赏析】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冲脉为十二经脉气血汇聚之处,对月经以时下有着重要的作用,与阳明的关系最为密切。冲脉血海为月经之本,冲脉通过气街与阳明相会,故冲脉之血主要来源于阳明。《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脾胃乃人体气血生化之源。《素问·阴阳别论》日:“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女子以肝为先天,情志不畅,致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耗伤气血,胞脉闭阻,心气不通,发为消渴闭经。《太平圣惠方·三消论》明确提出三消概念:“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瘅成为消中”;王冰注云:“消中之证善食而瘦”。《内经》所云“消中”,即后人所称“中消”。本病为“阳明燥热津”,故见消谷善饥;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肝失条达,燥热伤肾,则肾固摄失权,水谷精微直趋下泄,见小溲如脓;然肝郁太过克伐脾土,又见胸痛吐酸;脉沉细数而涩,皆属血虚气郁之象。选用川黄连苦寒质润长于清火;麦冬甘凉,功擅滋阴润燥;蛤壳苦寒,入胃经,制酸止痛;鲜楝树根皮苦寒有毒,外洗可除热、杀虫止痒;建兰叶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因其重而减之”,病势重,应缓图之;《素问·标本病传论》日:“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患者本身为血亏,正气不足,先治火热之标,后治血亏之本。仅用四味药水煎服,一味外洗药,体现了因势利导及标本兼顾的治疗思想。
  复诊,首诊用药后,苦寒泻下之功明显,大便通畅。但郁热之势尚在,暗耗五脏之阴,见口渴善饮,舌质红,有裂纹;患者素体阴血亏虚,血不养肝,肝阳上亢,见头晕,目眩;正气不足,带脉失约,故见带下。方药续用川黄连、建兰叶,加淡黄芩、川连。川连偏于入心,长于清火解毒,且能泄热,止消渴;黄芩其性虽寒而不燥,长于清肺热,两者性相近而又各有专长,故二药配伍清化湿热之效益显;黑山栀苦寒,清热泻火凉血;生地凉心火之血热,除五心之烦热;当归、阿胶、川芎、白芍、养肝血,柔肝以潜肝阳。另早晚各服五丸,大黄(庶虫)虫丸活血破瘀,祛瘀生新,通经消痞,缓中补虚。综述上方,寓清泄于补正,扶正与祛邪并举。
  三诊,患者的症状皆有好转,效不更法,守前方酌加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清心。揣度医家王旭高用洋参、麦冬、女贞子、沙苑子,皆为甘寒滋润之品,旨在“精不足,补之以味”,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茯苓药性平和,健脾利湿,可除带下,且不伤正虚之本。
  四诊,《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二阳结谓之消。”“风消”是指肌肉日渐瘦削的病证。王冰注曰:“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并认为“胃病深久,传入于脾,故为风热以消削”。此风为内之肝风,喻相火妄动,消烁津液而发为消渴之谓也。诸多医家认为消渴病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消耗性病证。虑脏腑穷极,精微不能化血,反壅滞脏腑之内,日久化腐生热,热腐相炽必引发痈疽之患,故每次用凉血清火之药防患未然。时值阳热亢盛的六七月间,患者出现足部坏疽,三消症亦逐日加重,阴愈虚则燥热愈盛,两者相因为病。心脾阳明之火熏炙,阳明之脉循经上攻致使胸中疼热,齿痛脱落,故效仿叶氏用玉女煎。因虚火为本,故选用鲜生地、大生地以折阳明气血火燔燎原之势,使热彻阴存;生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能疗痈疽,且调和诸药;枇杷叶性凉,香而不燥,善下气,气下则火降,而胃自安,保柔金而肃治节,布散津微达全身上下,方药之妙用,可窥一斑。此外,经日“二阳之病发心脾”之理,对治疗闭经等病证有重要的辨病论治指导意义,不论先病阳明亏虚,后病阳明阴伤津燥,终使血化乏源。治取阳明,清火存津,以恐三消之变哉。
  ……
展开
目录
卷一
一、温邪案
案1 疟邪久羁,复感风温
案2 湿温郁蒸,斑疹并见
案3 湿温挟食,腑实内结
案4 湿温病邪,深入营血
案5 温邪为患,耗伤阴津
二、暑邪案
案1 暑邪挟积,身热腹痛
案2 暑湿困阻,三焦不利
案3 暑湿秽浊,困阻清窍
案4 三疟日久,暑伤肺络
三、伏暑案
案1 暑湿内伏,郁遏中宫
案2 伏暑挟积,气津受损
案3 暑邪内伏,外邪引动
案4 中气不足,伏暑为患
案5 暑湿内伏,困阻太阴
案6 温邪内陷,热入营血
案7 湿温化热,内结胸膈
案8 湿温为患,两阳合病
案9 怀孕八月,伏温引动
案10 营阴素亏,复感温邪
案5 暑月感寒,肺气闭塞
案6 暑闭清窍,津伤神昏
案7 暑伤湿滞,寒热便泄
案6 伏暑挟滞,寒热似疟
案7 伏邪壅遏,劫液入营
案8 暑湿伏藏,内蕴三焦
案9 湿热蕴阻,寒热似疟
案10 伏暑挟积,结于肠胃
四、痢疾案
案1 高年痢疾虚实夹杂证治
案2 湿热痢疾之治
案3 肝胃不和,湿热积滞为痢
五、黄疸案
案1 脾虚发黄
案2 伏暑湿热
案3 湿热内走太阴
案4 寒湿痢疾之治
案5 河间、景岳论痢辨治
案6 湿热挟瘀痢疾之治
案4 湿遏热伏女劳黑疸
案5 肝脾两伤兼湿热内蕴
案6 脱力伤脾

卷二
一、中风案
案1 补养精血,熄风通络疗偏痱
案2 风中廉泉,舌謇流涎
案3 养肝熄风,健脾化痰治中风
案4 标本分治,疗中风先兆
案5 肝肾阴虚,胃有湿痰
案6 妙法清上补下
案7 血不养筋,肝风走络
案8 酒客头眩手振
案9 肝风并疟后筋跳
案10 汤丸并进疗年迈类中
二、肝风痰火案
案1 治风先治血,治痰先化气
案2 育阴潜阳镇逆疗厥阴头痛
案3 湿热风火内盛
案4 肝风并痰饮吐酸
案5 清火熄风养阴疗口眼歪斜
案6 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证
案11 滋阴养血祛风疗颈项胀舌根强
案12 膏方缓图防中风复发
案13 羚角钩藤汤合二陈汤疗痰湿中风
案14 风阳抑郁不伸,痰浊弥漫不化
案15 朝服香砂六君丸,夜服控涎丹治中风
案16 金土水不足而风痰有余
案17 风痰瘀血交凝入络成筋箭
……
卷三
卷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