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肾轴心系统”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灵枢·雅客》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就是说,心调节着人体一切生理活动,为思维、意识的中心。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内所有脏腑活动的正常与否。肾是祖国医学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临床指导意义很大。“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藏精”。这是说肾精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维持人体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故肾又称为“生命之本”。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引用了道家的理念,用“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来说明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水升火降”,维持心肾、水火的相对平衡,阴阳平衡则人体健康。张大宁教授就是根据这一思想的启示,为了更好地说明心肾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心—肾轴心系统”学说。“心肾系统”表示在心为主导条件下,心肾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相对平衡关系;“轴心”表示此系统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的轴心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质为人体思维、意识的中心,皮质及其下中枢调节着机体一切生理活动,这一点包含在中医学“心”的功能之中。“肾”的概念既包含了近代医学的内分泌系统功能,特别是肾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3个内分泌腺轴的关系,应是中医“肾”的主要内容。因此,“心肾相交”理论应指大脑皮质通过下丘脑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性腺、甲状腺等的控制。近年来医学和生理学所取得的重大进展表明,由心脏分泌的心钠素对肾脏也有强大的利钠、利尿等作用。通过特异性,肾素放射免疫法,也证明了心脏内具有一个独立于肾脏外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通过对伴有,肾虚证状的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血压等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肾虚与上述疾病男性患者的雌二醇及雌二醇/睾酮比值均有所升高;采用“补,肾益气法。治疗后,患者除肾虚证状改善外,其性激素水平亦得到纠正。这些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了“心—肾轴心系统”的作用。肾的实质可能是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为主,并包括部分自主神经系统、甲状腺及泌尿系统等。“心肾系统”实际上在疾病的共性中起着重要的轴心作用,“扶正培本”治疗的实际则多是通过对“心—肾轴心系统”的调节,促使疾病个性的转化。“异病同治”若抓住“心—肾轴心系统”以同治,就抓住了疾病共性的根本,这对于提高、巩固疗效,改善机体体质等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心—肾轴心系统”学说巧妙而有机地融合了中医学“心肾相交”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学说,它对于中医肾病学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并为全面而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