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中医未刊本精选.第三册,温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829127
  • 作      者:
    杨杏林,梁尚华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近代中医未刊本精选(第3册):温病》收录了《温病明理》、《中国时令病学》、《秋瘟证治要略》、《湿温病古今医案平议》。
  其中,《温病明理》,恽铁樵著。此书著于1926年,是恽氏为铁樵函授学校编写的教材之一。恽氏在书中对伤寒和温病的异同进行了阐述,讨论了温病概念、三焦及三焦辨证的认识,并引陆九芝等前贤高论,对一些主要的温病学家及其观点进行了评述。书中还有不少西医学说和关于中西医汇通的见解。
  《中国时令病学》,近现代医家时逸人著,成书于1930年。《近代中医未刊本精选(第3册):温病》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时令病总论,按时令病之原因、时令病之病理、时令病之诊断、时令病之治法共四章。下篇为时令病各论,载录春温、风温、温病、暑温、秋燥等共九章,每章各论按原因、病理、证候、诊断、治法、处方分别阐释,共载方110首。本次整理以1953年3月第十次印刷本为底本。
  《秋瘟证治要略》,曹赤电著。《近代中医未刊本精选(第3册):温病》系曹氏对民国七年(1918年)秋,爆发于宁波绍兴一带的流行疫病进行诊治的经验总结。曹氏在考察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自身治验积累,提出该瘟疫系因秋燥新感、温暑内发所致,并认为偏从温散,或凉遏过早均非正治,从而制定了一整套有针对的理法方药。全书分七章,分别阐述了定名、病原、病理、诊断、证治、现证之鉴别、预防法等。对防治秋冬季流感有一定的借鉴。
  《湿温病古今医案平议》,一卷,张山雷著。张山雷(1872-1934年),名寿颐,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近代中医未刊本精选(第3册):温病》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张山雷对前贤医家诊治湿温病医案的评议。《近代中医未刊本精选(第3册):温病》所选医案多来自《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王孟英医案》等名著之中。作者阐发医案理法方药之精华,对其不足之处,给予中肯的批评,堪称医案著述中之佼佼者。此次整理重新标点,加以注释,以飨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近代中医未刊本精选(第3册):温病》:
  至于《内经》则吾无间然。《内经》定名以时,温病定名若从《内经》法则,厘然划一,无有疑义。《经》云:东方生风,南方生火,西方生金,北方生水,中央生土。风属春,火属夏,金属秋,水属冬,土属长夏。春日风,夏日热,秋日燥,冬日寒,长夏日暑日湿。此所谓四时五行六气也。四时五行六气之说最长,而迄无彻底解释。本讲义认此为《内经》用以说明医学之工具,此中亦无何等精义。一切旧说皆在存而不论之列。吾侪第知五行为六国秦汉时最盛之学说。四时乃《内经》之根本,六气则因天行之气能病人者有六,故以为言。即此已足,不必更深求,以自取魔障。或日,是则然矣。但此何关于温病之命名?曰:温病者,热病也。热病者,伤寒也。寒伤躯体最外层,太阳受病,体温起反应则发热,是为热病。春有热病,夏有热病,秋有热病,冬有热病。冬之热病,伤于寒也,因太阳受病,体温集表而为热。故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冬之热病是伤寒,春之热病仍是伤寒,夏之热病,秋之热病,依然是伤寒。故曰:凡热病皆伤寒之类也。是故谓春之热病伤于风,夏之热病伤于热,秋之热病伤于燥,长夏之热病伤于湿。无有是处,何以故?凡热之而热,寒之而寒,惟死体为然,生物则否。验之于各种生物.此例尚不甚明了;验之于人体,则灼然可见。以手搏雪寒也,然须臾之间,反应起则灼热。夏日拥炉,热也,汗出多,毛窍开,则振寒。故冬日伤寒,可以病热。夏日伤热,则起痧气,而为霍乱吐泻,服十滴水辄愈,是其病寒也。故谓受热而病热,无有是处。须知受热竟不病热,《内经》说明此理,谓夏至一阴生,热在外,寒在内,故其病多洞泄寒中。霍乱有转属而为热病者,则因其初病时亦感寒也。乃若伤湿则为脚肿,为皮肤病,而患疮疡,亦不发热。其长夏而病发热者,依然是伤寒也。
  同是伤寒,何以不胥名日伤寒?热病即温病,同是伤寒而病热,何以不胥名日温病?而或名温病,或名伤寒。曰:此时令之关系也。春夏秋冬,有生长收藏之作用。人体应之,其在不病时已迥然不同。春夏秋冬之不同作用,于何验之?曰:验之于地面上之动植万有。人体应生长收藏之作用,于何验之?曰:验之于饮食嗜欲意志。其平时之不同者,生理之形能也;其病时之不同者,因生理之形能不同,疾病之形能随之不同也。其不同奈何?曰:冬之伤于寒也,起初振寒不适,既而发热。其发热也,毛窍闭,汗不出。春之伤于寒也,初起亦洒淅恶寒,而为时较短,毛窍开,汗自出。夏之伤于寒也,壮热喘渴,无汗则体若燔炭,有汗者则初起即热。纵有形寒,只须臾耳。长夏之伤于寒也,壮热多汗,其舌质必绛,口味恒甜。不同之点,此其大略。又感寒而病,当热未发,先感不适,此即躯体之忍耐力。举其似者以为喻,例如午餐本十二钟,偶有特种原因,迟至两钟,不过略感饥饿,未尝不可忍,是即胃之忍耐力。又如觉寒而添衣稍迟,觉热而去衣稍迟,未尝不可,是即躯体外层之忍耐力。其理同也,西人谓此为前驱症。冬日伤寒,前驱症长;春夏伤寒,前驱症短。此亦不同之点。其次为既病。冬月伤寒,往往三候,热最高时在第七日乃至第十五日。十五日以后,则日轻夜重,弛张颇甚。此在仲景《伤寒论》谓之传经,西人则谓之病型。春夏伤寒,则不如冬月伤寒之有规则。又其次为兼证。冬月伤寒发热之外,必兼见头痛项强体痛;春月伤寒常兼咳嗽骨楚;夏月伤寒常兼泄泻。此其大较也。同是伤寒,何以前驱不同?病型不同?兼症不同?是可知四时之生长化收藏,影响于躯体生理之形能,因而变更疾病之形能,其事至确。春为风,故春病热者日风温;夏为暑,故夏病热者为暑温;长夏为湿,故长夏病热者为湿温。其病本是伤寒,因时令之异而兼六气之化,故命名如此。然而冬有非时之暖,春夏有非时之寒,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之时。于是冬日之热病,有与春日同者;夏日之热病,有与冬日同者。则就前驱症辨之而定名,于是冬日有风温,夏曰有伤寒矣。
  凡热病之定名从病形,不从病能。病形者,病初起之三日所见之病状;病能者,既病之传变与转属。例如温病可以变疟,疟为后起病,乃由温病转属者。因温病有变疟之可能,故日病能。病无定,自不可以命名。命名既从病形,自皆在初起之时。六气中之燥气,为热病病能上事,非病形上事。盖有热病而化燥,无初起兼见燥化者也。又燥属秋令,秋季前半,长夏暑湿未退,秋季之后半,新凉感冒,已与冬月为邻,故无燥温之名。不佞所谓正名者,大略如此。至于前所谓第二步,更于下章详之。
  ……
展开
目录
温病明理
中国时令病学
秋瘟证治要略
湿温病古今医案平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