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兴中医心得》:
胃溃疡病人用酸味药物易引起胃痛,用药时需细酌之。
“胃苓汤”祛湿和胃。主治:夏秋间脾胃伤冷或水谷不化之泄泻不止,效佳。
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何痰饮之有?(《临证指南医案》)
胃脘空荡,饥而不食者,用玉竹30克,甘草6克治之,有效。
胃脘痛时作时止属肝胃不和者,可选小柴胡汤加白芍治之。
胃脘痛属虚寒者,不宜过于专温辛燥,否则易损其络;胃热实痛不宜专事苦寒滋腻,恐伤阴助滞;气滞不宜专事疏导,恐耗损胃气;瘀血者不宜重用破血祛瘀之品,以防伤阴耗血。(陈永平)
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胃喜为补”即叶天士说的“食物自适”。食物选择应适合患者的口味,吃下去舒服就是“胃喜”,反之则叫“胃厌”。凡“胃喜”之食物,多为身体需要则易消化吸收,若针对“胃喜”而进补品,则益身体而无害。
胃虚,水药俱不能受之呕吐,伏龙肝有立竿见影之效。伏龙肝质重性降,气香性温,暖脾温胃镇吐。
胃阴不足的典型症状:胃脘隐痛,烧灼感,嘈杂似饥,夜口咽干,舌燥甚至卷缩,便干,舌红少苔。二冬、石斛、玉竹、花粉等治之。
胃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奏其纳食传化之功。
胃中不和,漾漾欲呕可用陈(皮)、夏(半夏)、苓(茯苓)、朴(厚朴)。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
胃主纳,脾主运,食不能纳者责之于胃,食不能消者,责之于脾。
魏玉璜治肝病之主张:“非柔润不能调和”,其用药则“着重熟地枸杞”。江笔花亦谓:“肝之虚,肾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取魏江两家之长,以育阴涵肝为法。
温胆汤除痰利气,条达气机。
温胆汤加胆星、天竺黄之功用为:涤痰除湿,清泻肝胆。
温毒痄腮由风温邪毒侵犯少阳所致,可用小柴胡汤加板蓝根、野菊花治之,效著。
温肺化饮可选云苓、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杏仁治之,并对肺气肿有效。
温灸百会能通阳醒脑开窍。
温针灸法能使局部红晕,血液循环旺盛,营养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其温热可深透肌腠,内注筋骨,可扶阳举陷,温通经脉,祛散寒邪。故温针是通过“针以行气,灸以散邪”而达治疗目的。
文蛤生捣为粉调酷,外涂治疗腮腺炎;调香油搽治未破溃之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具消瘿散结之功。近年国外有研究,蚌蛤类有治疗癌肿之效。
文献记载,川楝子“人心”,可治“心暴痛”“为心腹疼要药”。
文献载,半夏能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治心下急痛。
文琢之老中医用药经验:银花藤功胜银花。银花产于各地,昔人专用花而弃其藤,不知其藤能宣通营卫,清透疏达,深入经络,能清肝胆风火上窜少阳阳明而发生龈肿发颐痄腮时毒;善治瘰疬,结核,乳痈,身痛寒热,经脉痉挛,脱疽,水肿,疮疡;较花为胜,因花经炮制,其效远逊于银花藤,临床可用藤叶代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