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霞临床经验集:三境书屋临证录》:
2013年10月23日二诊:药后症缓,大便日1行,仍不成形,未见不消化物,乏力、气短缓解,仍畏寒,纳可,寐安,舌淡,边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处方对证,守原方加大剂量。上方茯苓改30克、桂枝改15克、炒白术改30克,加生姜5片以取其辛散温通化饮之力,助干姜、桂枝温中散寒。
2013年10月30日三诊:大便日1行,基本成形。乏力缓,头晕未作,畏寒减。以上方制丸药以资巩固。
2.虚里悸动案
李某某,男,50岁。2013年6月4日初诊。
主诉:虚里悸动2年,加重1月。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虚里悸动,悸动感在左胸第五肋间、胸骨剑突下及右胁下游走,搏动表皮可见,其动应手,伴胸闷、气短、自汗,每逢阴雨天或体力劳动后明显,发作半天后可自行缓解。辗转多家医院行各项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未见异常,仅运动平板试验显示三尖瓣略有反流。刻诊:虚里悸动,悸动发作时静默少语,烦躁易怒,纳可,寐安,大便日二行,不成形,小便可。舌红胖,边齿痕,苔薄白满布,脉滑有力,两关脉大。
本案患者为虚里悸动所苦,患者悸动感在左胸第五肋间、剑突下及右胁下,可归入中医“虚里悸动”“心下悸动”等范畴。因患者舌胖、有齿痕、苔白满布、大便不成形,呈脾虚饮盛之象。或逢阴雨天气,内饮得外湿之助,饮邪泛滥,上凌于心,心气外泄;或逢劳倦太过,脾虚乏源,无以治水,水饮逆上,皆可出现悸动不安。阳虚饮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以健脾利水、温阳通脉的苓桂术甘汤为主方。因患者悸动涉及胁下,为肝经循行所过,又有游走性、两关脉大,发作时神情默默,烦躁易怒,为少阳经气不舒的表现,故加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发作时兼见胸闷、气短,合以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