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44325
  • 作      者:
    傅延龄,宋佳,张林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适合于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的各级中医临床医师、教师、科研人员及医学生阅读。
展开
内容介绍
《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是《中药临床用量研究丛书》分册之一,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之“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分析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课题成果。
张仲景方剂又称为“经方”,是众方之祖,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但经方的本原剂量是多少,这却是一个百家争议、千年难决的历史疑问。著者采用综合逻辑考证方法,基于严谨细致的文献分析、文物对照和药物称重,结合医理与药理,充分论证经方药物计量只能采用东汉官秤,其1两的量值合今约138g。《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分为三大篇:上篇论述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的发生、研究简史及研究意义;中篇为经方本原剂量的综合逻辑考证;下篇对自宋代以来至于当代,以及日本医家关于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的37种代表性的观点,逐一进行分析和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经方本原剂量问题
第一章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简史
一、药方与方药剂量
什么是药方?药方可以单称为“方”,是以药物为物质手段的防治疾病的方法、方案。《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说:“病有久新,方有大小。”又说:“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显然,《内经》这两段话中所说的“方”,指的就是药方。药方也可以称为“剂”。《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说“以八减之齐(剂)和煮之”,其中“齐(剂)”的意思就是方剂。有时,人们也把“药方”称为“医方”。
方与药不同。方不等于药,药也不等于方。方由药组成,药是方的元素。医生给患者开的处方、书本上记载的药方,它们是方而不是药。药店里出售的药、药剂师发给患者的药,它们是药而不是方。另外,方是方案,包含着许多抽象的内容,具有抽象事物的性质,如制方者或医者治病的思路、策略,包括有效性的把握和安全性的控制,对药物经济性的考量,都包含在方子里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方是抽象的事物,而药是具体的物质。药方并不是药物的集合;换言之,并不是把若干药物拼在一起,它就成为了一个药方。比如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物放在一起是药方吗?不是,它们只是麻、桂、杏、草四味药物在一起。有两个人们常用的词:照方发药、按方吃药,它们就清楚地反映出方和药的区别。
“方剂”与“处方”这两个术语的含义也是有区别的。人们通常所说的“方剂”指的是固定的配方(formulae);而“处方”指的则是医生在临床上针对具体病例,在完成了诊察和辨证之后所开出的药方(prescription),它通常是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剂的基础上,经过必要的药味加减和药量增损之后形成的药方。所以方剂是处方的基础;处方是方剂的实际运用。正因为方剂和处方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人们平常一般不会把医生为具体病例开的药方称为方剂,而只会称之为处方。举一个例子,《伤寒论》的桂枝汤是方剂: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加水七升,煮取三升。如果有一个病例需要用桂枝汤治疗,临床医生以桂枝汤为基本方,对它进行加减化裁,包括对药味进行加减,或者对药物用量进行加减,开出一个具有特别针对性的药方,这个药方就是处方,而不是方剂。有时,临床病例的病变情况可能正好与某个方剂的适应证完全一致,这时医生的处方与该方剂就有可能完全相同,而不会有变化;即使有所变化,变化也很小。有时,临床医生开出的处方可能以2个或2个以上的方剂为基本方。还有些时候,医生开出的处方可能并不以某一个方剂为基本方,而是医生根据具体病例的需要,临时组合某些药物,开出一个处方。方剂和处方都可以称为药方。
药方的用药量称为“剂量”。剂者,药方;量者,用量。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它所表达的意义却并不简单。剂量包含的意义很多。通常人们所说的剂量,指的是一张药方标示的药量,如张仲景桂枝汤的剂量是: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不过,这只是桂枝汤这个方剂的配方量,或曰“标示量”。这个剂量如何应用?按照《伤寒论》的论述,桂枝汤的配方量是供3次服用的药量。此量可能需要在1天的时间里服下,也可能需要在半天的时间内服下,还有可能是每2~3个小时服1次,在1天的时间里最多可以服9次。再比如散剂、丸剂、膏剂,散剂、丸剂、膏剂的处方所给出的药量常常就不是仅供一天服用的药量,而是供数天、数十天甚至更长时间服用的药量。记载于古今医药文献的药方,它们的标示量多为一天服用的药量,也有不少并非一天服用的药量。当人们面对药方标示量的时候,或者当人们在思考方药剂量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服量,特别是单次服量、日服量,还有总服量。
服量指的是内服量,在内服以外,还有外用情况下的药量。如果不考虑服量,那么谈剂量就没有意义了,或者说其意义是不明确的、模糊的。另外,方药剂量的内容还包括单味药物用量和全方总药量。这些都是剂量包含的内容。
所以,剂量这个术语,如果是在现代药学的应用,其含义比较简单。如果是在中医学的应用,其含义要复杂得多,需要给予特别的注意。笔者认为,人们可以对中医学“剂量”的含义进行必要的拆分,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配方剂量:方剂的标示量,方剂的固定量,亦可称方剂剂量。
处方剂量:针对具体病例的处方所给出的药量,亦称处方用量、处方量。
实用量:指药物的实际使用量,包括内服量、外用量,或灌肠、滴鼻、滴眼、滴耳、洗浴、栓剂等给药途径的药物用量。
服量:药物的内服量(口服量),主要包括单次服量、日服量、总服量等。
单次服量:顾名思义,指一次服用的药量。
日服量:指一日(一昼夜)服用的药量。
总服量:指在一个治疗过程中服用的药量。
二、经方与经方剂量
经方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指“经验方”,即经过了临床实际应用,其有效性“经过了实践验证”的方剂。《汉书    艺文志》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由此可见,“经方”一词指的就是由本草(包括矿物)构成的药方;这些药方是制方者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攻消补泻的性能,针对疾病的浅深轻重,参考时令节气对人体的影响研制的;它们具有通闭结,使人体气血阴阳恢复平和的功能。《汉书    艺文志》记载了“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根据《汉书    艺文志》的说法可以认为,汉以前的药方,包括张仲景的方剂,都可以称为“经方”。方剂就是经方,方剂都是经方。在经方以外,不存在其他方剂。
到了后来,人们把经方的意义理解为“经典方剂”,或者更准确地讲,人们用经方这个词来指经典方剂。这样,经方一词的含义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随着人们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列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而发生的。人们认为,既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学经典著作,那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就是经典方剂。经典方剂(classic formulae)的意思就是出自经典著作、出自医经的方剂,简称“经方”。在这个定义下,经方特指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虽然《黄帝内经》也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记载了一些方剂,不过人们并不把它们称为经方,而是称之为“《内经》十三方”。这或许与《黄帝内经》并不是方书有关。
此外,人们还可以这样理解:经方之所以被称为经方,或者说张仲景的方剂之所以被称为经方,除了它们是出自经典著作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它们都具有药味简洁、组方精当、结构严谨的特点,堪称方剂的经典。
人们常说“经方为医方之祖”。“医方之祖”的说法最早是梁    陶弘景提出的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经方为医方之祖”这句话,笔者体会它包含着下面两方面的意思。
首先,经方是中医最为早期的方剂。从现存古代文献看,在张仲景方剂之前,虽然也有诸如《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内经》十三方”等年代更为久远的方剂,但那些方剂在结构上都不完整、不规范,或者药物计量欠缺精确性,或者缺少详细的煎服法说明,或者对主治病症的描述不甚明确。总之,这些方剂还不是十分成熟。《汉书    艺文志》记载的《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五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藏狂颠病方》、《金疮疭瘛方》、《妇女婴儿方》、《汤液经法》和《神农黄帝食禁》十一家经方,可能已经达到成熟方剂的水平,可是这些书皆已失传。据说《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是在伊尹《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著作,可是它不过是梁    陶弘景的作品,其成书时间已经晚了张仲景二三百年。即使《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的一些方剂来自于《汤液经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许多方剂也是来自于《汤液经法》。所以,称张仲景方剂是中医最为早期的方剂,称经方为医方之祖,这种观点是能够成立的。
其次,经方为后世方剂的“母方”,后世大量的方剂都是它们的“子方”。母方,古代有医家也说成是“祖剂”。举几个例子,连理汤是经方理中汤的子方,麻黄汤是三拗汤的母方,六味地黄丸是肾气丸的子方,四逆散是柴胡疏肝散的母方等。后世大量的方剂都是由经方派生、变化出来的,是经方之子。
所谓经方剂量指的是张仲景著作书面记载的各方的剂量。前面已经提及,剂量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经方剂量也是经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首经方都有剂量的规定。从文字记载看,经方中除了极少数几首方剂的剂量不甚明确以外,绝大多数方剂的剂量都是明确的、完整的。而其中剂量不明确的方剂,它们的剂量也有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脱落了。
经方有其特殊性;经方的剂量也有其特殊性。关于这一点,本书将在以后的章节详细论述。
经方是医方之母,所以经方剂量也可以视为医方的剂量之源。
三、经方本原剂量问题
所谓经方本原剂量,指的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各方剂的剂量。经方本原剂量这个说法强调的是经方剂量的“本原”,即经方本来的、原来的剂量。后世医著在转录经方时给出的剂量可能不是经方本原剂量。众所周知,后世医著在转录经方时,方剂的药物组成可能与经方相同,但药物的用量也可能已经改动,或者编著者对有一些计量单位进行了转换。其计量单位不再是汉代的计量单位,而是编著者所处年代所用的计量标准量。经方本原剂量并不是后世医家自己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剂量。经方得到后世医家广泛应用,如清代医家吴鞠通在临床上用经方,民国曹颖甫在临床上用经方,但他们用的剂量并不是人们说的经方本原剂量。
甚至,张仲景自己在临床实践中使用的剂量也可能不是经方本原剂量。张仲景是一位临床大家,他对一些病例的治疗,可能使用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剂量,但是也有可能使用比《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剂量小一些或小许多的剂量。

经方本原剂量是多少?换一种说法,《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剂,其中用于计算药物重量的权衡单位“两”,它的量值是多少?这的确是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它从产生到如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各不相同,差别很大。所以经方本原剂量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在张仲景著作中,药物的重量多采用“斤”、“两”和“铢”计算。其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24铢。那么,1两的量值是多少呢?按照丘光明等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度量衡卷》中的权威结论,我国东汉时期的1两合今约13.8g,1斤合今约220g丘光明,邱隆,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    度量衡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47。如果采用这个标准,那么在今人的眼里,经方的本原剂量将非常大。如以桂枝汤为例,若按照1两折合约13.8g计算,桂枝汤各味药物的用量将是:桂枝41.4g,芍药41.4g,生姜41.4g,甘草27.6g,大枣55.6g(大枣12枚,按3枚重约1两计算)。如果是麻黄汤,它各味药物的用量将是:麻黄41.4g,桂枝27.6g,甘草13.8g,杏仁22g(70枚)。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出来的桂枝汤、麻黄汤的剂量相当于今日临床常用剂量的3~4倍,这在今日几乎所有医生的眼里都是大得令人瞠目结舌、难以接受的。经方的剂量真的是这么大吗?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绝大多数的医家都是十分怀疑的。
不仅今天的人们怀疑经方的剂量大。大概在一千年以前的宋代,许多的医家就开始怀疑经方本原剂量大,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作者陈无择即考虑经方药物重量计量单位的量值可能不到东汉秤的二分之一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6-17。金元以来,离汉唐越远,人们越加不敢确定经方本原剂量是多少。众所周知,张仲景的医圣地位主要是在金元以来被确立的。金元以后,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被尊为医经,被推向了学术的巅峰地位。人们认为《伤寒论》是医家的“水火谷粟”,是医家职业生命的必需条件;《伤寒论》397条字字珠玑,它的113方为医方之祖,397法为医家大法,所有医家都应当遵而用之。甚至有一种观点,临床使用张仲景方剂时,对其药物构成最好不动,原方是怎样的组合,临床处方便怎么开。可是,人们很难按照东汉的权衡标准接受经方的剂量。所以,宋明以来,医家在临床上很少按照东汉权衡标准使用经方。
那么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前言
上篇经方本原剂量问题
第一章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简史(3)
一、药方与方药剂量(3)
二、经方与经方剂量(4)
三、经方本原剂量问题(5)
第二章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的意义(14)
一、明确经方的本原剂量(14)
二、明确方药剂量历史轨迹(14)
三、明确方药常用剂量范围(15)
四、揭示方药剂量流变化的原因(15)
五、更好地发挥、提高经方作用效力(16)
中篇经方本原剂量论证
第三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19)
一、方剂的起源(19)
二、《伤寒杂病论》以后方剂的特点(21)
第四章早期的方药计量(22)
第五章经方药物的计量(29)
一、经方的计量单位(30)
二、经方的计量标准(30)
三、经方计量与晋秤、神农秤(44)
四、从《难经》看经方计量标准(55)
五、从《孙子算经》、《龙虎还丹诀》看经方计量标准(57)
六、从宋代医家临床药物用量看经方本原剂量(61)
第六章经方药物用量合理性分析(66)
一、经方本原剂量一般情况(66)
二、经方药物用量合理性分析(72)
第七章经方药物用量变化(82)
一、经方药物用量变化主线(82)
二、经方药物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92)
三、经方药物用量下降的其他原因(99)
下篇经方本原剂量各家观点评析
第八章宋代医家观点评析(104)
一、庞安时“古三两准今一两”(104)
二、朱肱“古之三两即今之一两”(105)
三、林亿“古三今一”说(106)
四、陈无择“汉唐十两合今三两”(107)
五、沈括“古一两当今二钱六分”(111)
第九章金元医家观点评析(112)
一、刘完素“仲景四两为唐宋一两”(112)
二、成无己“古三两者即今之一两”(113)
三、王好古“古三今一”说(114)
四、吴恕“《伤寒》方所载衡量皆依汉制”(115)
第十章明代医家观点评析(117)
一、张景岳“今六钱为古一两”(117)
二、李时珍“古一两今用一钱”(120)
三、王肯堂“今三古十”说(122)
四、李中梓“古一两仅得今之一钱”(123)
第十一章清代医家观点评析(126)
一、钱潢“汉之一两为今二钱五分弱”(126)
二、《医宗金鉴》“一铢约今四分一厘七毫”(130)
三、王丙“古一两准今七分六厘强”(131)
四、徐大椿“古为今十之二”(139)
五、陈念祖“古一两今折为三钱”(140)
六、李文荣“古之一两仅得今之一钱”(142)
第十二章近现代医家观点评析(143)
一、章炳麟“古一两今二钱五分”(143)
二、中医研究院经方“1两折为6.6g”(149)
三、广州中医学院《方剂学》“经方1两约今9克”(150)
四、高等医药院校《伤寒论》教材“经方1两折今约1钱”(151)
五、王伊明经方“1两约5g”(151)
六、朱晟“汉秤约为新秤五分之一”(152)
七、柯雪帆“经方1两合今156g”(153)
八、冉小峰“汉之1两合今约6克”(154)
九、《中医方剂大辞典》“经方1两合今13.g”(156)
十、朱文惠“1两为78g”(156)
十一、陈家骅“经方1两合今8g弱”(157)
十二、黄英杰“经方一两约合10g”(157)
十三、范吉平“经方1两138g”(159)
第十三章日本医家观点评析(160)
一、小岛宝素“一两者三分四厘八毫也”(160)
二、周轩庭就“仲景一两本邦一钱”(163)
三、村井椿寿“古一两为今二钱九分”(164)
四、清水藤太郎“1两约为142g”(167)
五、喜多村直宽“一两合三分四厘八毫”(168)
附一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论著题录(170)
附二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174)
附三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175)
附四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176)
后记(17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